《观刈麦》教案教学目标1.朗读吟诵,理解诗歌内容。2.赏析体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拓展引导,关注社会热点,感恩幸福生活。教学重点诵读、理解、赏析教学难点体会感情、把握主旨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幻灯片展示:描写劳动人民艰辛的诗句)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北宋梅尧臣《陶者》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北宋张俞《蚕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代李绅《悯农》导入语:同学们,这些诗句描绘的都是中国的农民几千年来的悲惨境况,值得我们寄予深切的同情。农民的幸福在哪里?习近平总书记在刚刚过去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要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这在中国古代是不可想象的,现在,让我们怀着忆苦思甜的感恩之心,走进白居易的《观刈麦》,去深切了解一下古代农民的苦难,你会感觉今天你平淡的生活其实也是一种幸福。二、自学质疑(课前完成,课堂幻灯片展示)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刈﹙yì﹚童稚﹙zhì﹚饷﹙xiǎng﹚田穗﹙suì﹚灼﹙zhuó﹚吏禄﹙lìlù﹚三百石(dàn)秉﹙bǐng﹚2.找出课文中要提醒其他同学注意的字或词并写下来3.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覆陇黄:通“垄”,田埂。荷箪食:装饭用的圆形竹器。童稚携壶浆:小孩相随饷田去:送饭到田头右手秉遗穗:拿着曾不事农桑:一直,从来岁晏有余粮:年底,年终4.认识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唐代大诗人和文学家,与李白、杜甫齐名,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三、朗读诗歌,体会意境1.老师有感情的朗读。2.让学生边听边勾画诗歌节奏并充分感受诗歌是意境。3.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歌,再由老师点评指正。4.全班齐读,教师针对学生读得不对或不理解的字词进行个别分析。四、自由阅读,理解赏析1.喜看麦黄覆垄丰收景(1)学生齐读:(1-2)句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2)思考:诗人郊游看到了一番怎样的景象,从那句可以看出来?这是什么描写?你能推知他的心情是怎样的?明确:看到丰收之景,从“小麦覆陇黄”一句可以看出来,是景物描写,诗人这个时候的心情应该是喜悦的。2.旁观刈麦者忙碌艰辛(1)学生齐读(3-6)句。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2)思考:①用前文一个字概括刈麦者一家的劳动景象,并说说都体现在哪些语句?明确:“忙”,体现在前四句。②刈麦者的艰辛体现在哪里?“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体现了刈麦者怎样的心理?明确:“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体现了刈麦者近乎变态的矛盾心理。③尽管劳动如此艰辛,这家人的心情是怎样的?明确:一年的劳动有了回报,饱含丰收的喜悦。④说说本节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明确: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场景描写。3.听闻拾穗者遭遇悲惨(1)学生齐读(7-10)句。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2)思考:①妇人之贫体现在哪里?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明确:“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神态描写。②导致妇人贫困的根源在哪里?为什么会导致妇人这样贫困?明确:根源是“家田输税尽”苛税繁重,农民不堪其苦。③从贫妇人的悲惨境况,你能推知刈麦者一家的命运吗?明确:能,贫妇人的今天就是刈麦者一家的明天,当时社会农民的遭遇都很悲惨,诗中揭示的不止是个别现象。例如:卖炭翁、蚕妇、陶者都是古代农民悲惨形象的代表。4.体会观刈者惭愧心情(1)学生齐读(11-13)句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2)思考:①这个时候,诗人对照自己,感觉到了什么,仅仅是如此吗?为什么会“尽日不能忘”?明确:对照自己哦优越生活,诗人不仅仅感觉惭愧,更为农民的悲惨遭遇而觉得心情沉重,所以才“尽日不能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