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7邓稼先学习目标1.掌握本文的生字生词,并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2.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3.能够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教学难点:能够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教法选择讲读法课型新授课前准备课件是否采用多媒体是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时数第1课时备课总数第38课时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揭示学习目标。幻灯片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二、指导学生自学。1.借助练习册“导航塔”内容了解相关常识。2.诵读课文,感知内容,感知文意。3.借助资料及工具书,掌握生字、新词。三、学生先学,教师巡视。1.介绍作者、文体及相关知识。①关于“两弹一星”。“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②关于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展示幻灯片,明确学习步骤。正确利用工具书,识记并理解课文中的课外知识。幻灯片补充相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作者。适当引导、补充,帮助学生正确诵读。自读相关内容,感知学习任务。勾画重点内容,积累相关常识。指名回答,互相补充。自由发言,理解诗歌。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③关于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④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2.并给加点字注音。邓稼jià先元勋xūn至死不懈xiè殷红yān选聘pìn无垠yín鞠jū躬尽瘁cuì3.解释下列词语。可歌可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之无愧元勋层出不穷马革裹尸截然不同家喻户晓4.总体内容把握。本文共有六部分,且每一部分均设有小标题,用精炼的语言总结每部分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展现时代背景,突出邓稼先的历史地位和伟找程度较好的同学做出示范,其他学生加以评议,收集反馈信息。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意见,然后自由发言,在讨论中认识自我,完善思想。引导学生,比较学习,整体感知。掌握正确的诵读方法,既是对诗歌学生阅读时巡视,找那些批得较好的同学发言。小组推荐发言,互相补充。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学后收获,学习借鉴从多角度大贡献。第二部分,简介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巨大贡献。第三部分,以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第四部分,写作者得知中国原子弹工程是自力更生搞出来的,不禁为中华民族而自豪,为50年的朋友邓稼先而骄傲。第五部分,描绘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荒凉,赞颂他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第六部分,对邓稼先一生的总评价。5.学习第一部分(朗读第一部分)。说说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先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四、检查学生先学的效果:五、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本文语言的形式特点。六、当堂训练。七、布置预习。在积累中丰富语言,在体会中培养健全的人格。选材。在拓展延伸中触动学生情感,从而加深对文章语言特色的鉴赏。作业设置1.完成课后题二、三。教学反思等级(A/B/C/D)检查签阅第周,应备课时实备课时,共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