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蛇者说》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语,了解“说”的特点,背诵课文。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衬托和对比的写法。3.情感目标:理解“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这一中心文句以及作者同情劳动人民疾苦的感情。二、学习重点:目标3三、学习难点:目标2四、学法指导:1.第四段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蒋氏自陈心曲的话是全文主体,要着重领会。运用对比的写法,以捕蛇之“利”反衬赋敛之毒。2.紧扣课文的“阅读提示”和课后有关练习读课文。3.采用“读读、议议”相结合的方法。五、学习过程学习内容个人补充一、预习导学1.给加点词注音啮人()腊之()挛踠()()瘘()疠()当其租入()嗣()几死者数矣()()莅事者()更若役()日蹙()殚()顿踣()死者相藉()毒疠()曩()隳突()恂恂()缶()谨食之()熙熙()以俟夫观人风者()()2.解释加点词以啮人,无御之者()()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当其租入()今吾嗣为之十二年()貌若甚戚者()几死者数矣()()若毒之乎()()更若役,复若赋()()君将哀而生之乎()()则久已病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饥渴而顿踣()触风雨()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隳突乎南北()()吾恂恂而起()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熙熙而乐()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3.“说”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4.收集一些作者的资料。二、课堂导学1.熟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翻译课文。2.本文分为三部分,请简要概括每部分大意。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2-4):第三部分(5):3.分析课文①文中的“异蛇”有何特点?永州人为什么要捕蛇?②第二段首句“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对蒋氏作了介绍,是否还有别的意思?③作者很同情蒋氏的遭遇,想帮他更换差事,不再冒着生命危险捕蛇,蒋氏为什么不同意呢?④本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文中成功的运用了反衬和对比的写法,请找出来,简要的分析一下它们的作用。自主学习一、基础知识检测:(一)文学常识、文体知识填空:1、本文节选自《》,作者是,字,唐代河东解人,世称“”,他与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被列为“”之一。2、“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可以用来,可以用来,也可以用来,但都是为了,写法灵活多样,讲究文采。我们学过该文体的作品还有、、、、。(二)给加横线的字注音:啮人()得而腊之()吾嗣为之()莅事者()日蹙()顿踣()殚其地之出()隳突()恂恂()死者相藉()谨食之()(三)文言词语的特殊现象及重点文言词句的解释:1、解释句中加框的字的意思:⑴、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⑵、君将哀而生之乎⑶、殚其地之出⑷、竭其庐之入2、指出加框词语的古今意义:⑴吾祖死于是古义:今义:⑵若毒之乎古义:今义:⑶则久已病矣古义:今义:⑷往往而死者相藉也古义:今义:⑸吾尝疑乎是古义:今义:⑹以尽吾齿古义:今义:3、解释重点文言词在文中的意思:⑴黑质而白章⑵岁赋其二⑶吾嗣为之⑷蒋氏大戚⑸向吾不为斯役⑹殚其地之出⑺吾恂恂而起⑻弛然而卧⑼熙熙而乐⑽隳突乎南北4、翻译重点句子:⑴君将哀而生之乎⑵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⑶往往而死者相藉也⑷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⑸苛政猛于虎也⑹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二)、默写1、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往往而死者相藉也。2、悍吏之来吾乡,,,,。一、课文内容的理解:1、文章的第一段主要交代了,写蛇之剧毒的句子是,极言蛇之剧毒及其特殊医疗功能,其作用是。2、文章的第四段是蒋氏自陈心曲,运用了对比和反衬:回顾过去以乡邻们跟自己的情形对比;看现在以悍吏来乡逼索租税乡邻们跟自己对比,是为了说明,也有力的阐明了作者的的观点。3、文章运用对比突出主题,以蛇之毒衬托,以捕蛇的险恶衬托,以捕蛇者苟且偷生之可哀衬托,出奇制胜,波澜起伏。其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表明写作目的的句子是。二、对比阅读,拓展提高:(甲)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