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红林谈成都城乡统筹改革之户籍制度统筹城乡与重庆户籍制度改革研究——从统筹城乡就业说开去张李娟XX县区委党校XX市XX县区408000内容摘要。2010年8月,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重庆,在全国率先提出以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及其新生代为突破口,启动了农民工户籍改革。此举在全国引起巨大凡响,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统筹城乡就业方面入手,探讨重庆户籍制度改革与统筹城乡发展之间的联系。关键词: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就业作者简介:张李娟重庆南川1982年XX县区委党校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成果:1、哈耶克与罗尔斯的正义论比较法制与经济2008.12、韦伯法律类型与中国法制现代化法制与社会2008.123、法律教育中的法律信念学问—科教探索2008.12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总裁2009.75、中国基层民主建设的探索与思考魅力中国2010.56、主持并参与的课题。“五个涪陵”建设、XX县区非公有制经济建设研究、XX县区“新社教”活动研究等相关课题。研究方向:党史党建一、重庆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和必要性谈及我国的户籍制度,现在网上各大论坛的帖子里最常说的就是:“户籍制度早该改了。”。然而,现在我国城市户籍管理的基础却仍然是上世纪50年代末期的城乡分割体制,以及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逐步建立的流动人口暂住城市的管理框架,这些已经不能适应流动人口事实上长期居住城市的现实流动人口成为城市体系的边缘人,不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因此,随着城乡迁移和人口流动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本世纪初以来我国的户籍制度引起越来越多的争议,迫切需要推进第1页共5页城乡户籍体制和相应的公共福利体制改革。地处西部的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为一体,全市共有3200万人口,80%在农村,800多万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城乡居民收入比达3.4︰1。可以说,这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一个缩影,探索统筹城乡改革发展道路既是中央交给重庆的光荣使命,也是基于XX市情的必然选择。2010年8月15日,重庆在全国率先全面启动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并计划在2011年实现300万农民转为城镇居民,到2020年新增城镇居民1000万,城镇化率由现在的29%提高到60%改革目标。因为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形成流动合理、权益公平、城乡一体的户籍制度体系,有利于维护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使其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待遇;有利于打破城乡要素资源流动障碍,提升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和林地等农村资源要素的价值;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水平,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顺利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户籍制度改革对统筹城乡发展的促进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关键就在于如何解决三农问题。而在三农问题中,如何实现农民的小康至关重要。要实现农民小康就必须增加农民收入,要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实现农民的充分或较充分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和我国各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来看,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要减少农民,必须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户籍制度的存在,阻碍了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健全、完善,使得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在很大程度上只能是一种“短期”行为。数千万的农民到城市就业时,只能作为“流动人口”,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这在造成就业不稳定、影响农民眼前收入的同时,也使得技能培训等提高效率的措施,难以持续进行。“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功能,第2页共5页逐步取消阻碍城乡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因此,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城乡经济、提高农民素质、健进社会政治稳定、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根本性措施,已成为关系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如果说体制是导致城乡差距的原因之一,那么,户籍制度却是困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