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厂小学留守儿童家校联动制度泗阳经济开发区幼儿园李晓红幼教君心我心——浅谈幼儿园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家校沟通工作【内容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这强调幼儿园在开展园内正常教育活动的同时更要注意与幼儿家庭的相互配合,在重视幼儿智育的同时更要注重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本文试从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的角度出发,浅谈幼儿园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家校沟通工作。【关键词】:幼儿园留守儿童家校沟通当前,我国社会正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制度变革,城镇化进程突飞猛进。受农村贫困及城市利益的驱动,许多农村居民选择外出务工以提高收入,由于经济压力、政策制度等多方面的原因,大部分农民不得不把子女留在农村由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落——乡村留守儿童。在这些留守儿童中,还有一些更为特殊的孩子,他们是幼儿园留守儿童。幼儿园留守儿童的年龄分布在3-6岁,正是身体和心理全方位高速发展的时期,更需要父母的陪伴和良好的家庭氛围,这一时期父母角色的缺失,给幼儿园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一、君心我心——幼儿园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由于脱离父母的关爱,家庭教养相对缺失,幼儿园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心理健康等多方面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心理健康问题3-6岁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常常被称为人生的第一个动荡期。中国古语说“三岁看老,七岁看小。”意思是说,小孩子三岁时候的脾气禀性,可以预测他老年时的心理、行为表现;而他在七岁左右的行为特点,可以预测他在童年期(从7——8岁到11——12岁)时的行为特点。在这一时期,与父母的沟通、父母的关心与爱护,对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而留守儿童由于生活成长环境特殊,与父母长期分隔两地,缺乏正常的亲子交流,更容易出现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有:1、性格孤僻、封闭留守儿童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只有祖父母甚至是旁系亲属的陪伴,在这种极度不稳定的家庭环中成长起来的幼儿往往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他们大部分感到很孤独。父母泗阳经济开发区幼儿园李晓红幼教角色的缺失是使幼儿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在遇到困难时不愿、不敢、不会寻求帮助。留守儿童经常看到其他同学朝夕与父母相伴,有人关心和疼爱,而自己却没有,相比之下必然会感到失落和自卑,不爱说话,不爱和别人交往。长期的缺乏交流,沉默寡言,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这样的儿童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2、无法调控情绪3-6岁的留守而儿童,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意志力薄弱,情绪不稳定,很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冲动。陪伴留守儿童的多是祖父母,祖辈监护人多不知道该如何对待孙辈们的各种要求,难免过度放纵和溺爱,使得幼儿养成骄纵霸道的性格。他们很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对老师及监护人的管教更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总感到有人在欺负他,压抑难平甚至表现出攻击性行为。(二)道德品行方面的问题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有的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各种行为偏差,更有严重者超出道德界限触犯法律。近年来,留守儿童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幼儿期是儿童道德观念的初步形成期,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没有办法从精神上照顾孩子,于是大多数父母选择用金钱、物质来弥补亲情的缺失,这种做法极易使孩子滋生浪费、好逸恶劳好、拜金等恶习。再者,由于监护人多是祖父母年龄较大精力、文化水平有限,难以在精神上给予教育,加上隔代亲现象,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物质上给予的多、精神上关心的少,溺爱的多、引导教育的少,无暇顾及留守儿童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