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职业教育社会学考察分析一、引言20世纪早期中国社会处于内忧外患的交困期,战乱不断、物资匮乏,乡土文化根基动摇,不论都市还是乡村的青年都面临不仅无恒产可守也无恒业可干的窘境。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如果青年迷茫、困惑甚至沉沦的话,孱弱的国家只有一种结局,那就是溃亡。面对这种困境,以现代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有识之士纷纷针对青年组织开展各种职业化教育运动,以求国家强盛、民族屹立、社会和谐、青年成才。职业教育的对象群体显然是面向广大青年,使从前不具备工作条件、能力的青年满足工作的要求,让青年的个性和特长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并不断挖掘其潜能,让青年从个人生存、社会服务和国家及世界的生产力增进三个层面进行准备和训练,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20世纪初期,分别出现了针对都市和农村青年发起的职业教育运动。其中家喻户晓的当属著名教育家、爱国民主人士黄炎培联合蔡元培、梁启超等人于1917年5月6日在当时的大都市上海发起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该社以倡导、研究和推行职业教育,改革脱离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传统教育为职志,提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1]。另一个是以晏阳初、陶行知、朱其慧、瞿菊农等人于1923年9月在北京发起创办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该会以“除文盲,作新民”为宗旨,结合晏阳初认为的中国社会“愚、穷、弱、私”的四大病灶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四大教育,其中以面向广大农民和社会底层苦力进行生产力开发为导向的生计教育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不论是针对都市青年的“职教社”,抑或是针对农村青年的“平教会”都发生在东部地区。然而,封闭落后的西南地区依然出现了一个不为大家熟知的社会建设实验—那就是以卢作孚创办的民生公司为主体的现代集团生活运动,希望通过以企业为根基,将现代集团建设和现代集团生活建设融合,进而达到能够培养社会所需第1页共13页青年群体的目标。在卢作孚领导下开展的社会建设试验,其青年职业教育的思想理念、教育方式、形式特点等内容仍然值得今天的我们继续审视、挖掘与借鉴。本文将立足于卢作孚有关社会建设中青年职业教育的历史事实,结合相关文献及历史资料,从历史社会学视角出发,对卢作孚领导的以青年职业教育运动为主题的社会建设试验进行考察研究,以期对民国时期青年职业教育运动留下的宝贵实践经验与精神财富深入总结和提炼,发掘对当代青年职业教育有建设性的启示。二、民国青年职业教育运动的特点教育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学所关注的重点领域,不论是社会学创立之初还是当代的社会学研究,对于教育始终保持高度的关切。在社会学的研究视野中,教育并非是独立于社会系统之外的,而恰恰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社会子系统,教育系统的产生、发展、变革必然是根植于特定的社会结构、政治经济制度及特定的文化中的[2]。清末到民国时期,正值我国社会结构剧变时期,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都发生了千年未有之变局,社会变迁的步伐和大幅现代化的进程无疑也推动了教育系统的变革与发展。尤其是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后这一时期,教育思想空前活跃,义务教育的普及、多种形式平民教育的出现以及实业职业化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让中国教育在建立近代化教育体系的道路上迈步向前[3]。伴随着五四运动及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的号召,一批西方的教育理论与思想也相继传入,其中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影响深远。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强调培养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性,反对传统灌输式教育模式,强调课程设置要匹配现代社会发展需要,适应社会变化,同时反对陈旧的学校管理方式,重视学生个人发展与进步[4]。在卢作孚领导下开展的职业教育运动无疑是顺应了时代发展与社会变迁所带来的社会需求,同时在吸收五四运动以来众多西方教育思想和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民生公司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的职业教育运动,从其职业教育的实践、教育开展方式以及教育理念中,我们可一窥民国青年职业教育运动的特点。1.应用分类教育提升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