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职责新使命任重道远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邵阳范善成范不易因为老家在农村,所以每年春节、清明及寒暑假都会回到老家隆回,每次在老家小住几天。发现农村真的变化不小,特别是村村通了水泥路,解决这一长期困扰农村发展的瓶颈;老百姓至少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始有了笑声与笑脸;特别是政府给农村建房困难户以补助,村里就有两户人家各获得一万元的建房补助;随着建材下乡政策的实施,现在准备在农村修房子的多起来了。然而,笔者所见所闻,发现政府一度喊得很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似乎有些停滞,农村的问题也还很严重。笔者以为新农村建设与加快城镇建设并不矛盾,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绝不能半途而废。一、政权建设:村干部都是“爷爷辈”,急需补充新鲜血液。因为笔者的一位亲戚去世,有幸见到了南岳庙乡几个村的村支部书记。他们都基本上都是当地的能人,但是年龄严重老化。他们基本上都是上世纪五十年初出生的,都已经接近60岁,清一色的“爷爷书记”。今年春天的换届选举,笔者了解到虽然有少数存有了大学生村干,但不部分村还是“涛声依旧”,依然是一些“爷爷辈”当选,究其原因:没有年轻人相当村干部啊。为什么没有年轻人出任村干部。据调查,一是这样一批老同志在村里往往颇有影响,年轻人一般难以撼动他们的位置,所以干脆就不介于;二是村干部的待遇较低,每个月几百元的工资,对年轻人还是缺乏诱惑力;三是所谓引进大学生做村官,根本就没有这个概念,越是贫困的乡村越没有吸引力。这些爷爷辈村干部,有农村工作经验和良好人际关系的优势,但是绝大多数观念陈旧,缺乏活力,缺乏眼光,缺乏干劲,往往是守住旧摊子,满足于完成乡镇布置的任务,力争不出大乱子。而至于如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如何带领农民致富,则是既无心又无力。因此笔者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是要一批现身农村建设的年轻人。二、文化建设。看不到报纸听不到书声,农村几成文化沙漠。前后加在一起,在农村住了差不多一个星期,根本就没有见到过邮递员的影子。在村长家也看到过堆成山的报纸,大多已经是一个月前的“明日黄花”。村长说,报纸包括党报和科技类报纸,但是从乡镇到村里、村里到组里,主要靠“捎带”。结果往往日报成月报,月刊成季刊年刊。很怀念以前的乡邮员,人们称之为“绿衣使者”,给老百姓送报纸送邮件甚至还可以代领汇款。现在村村通了水泥路,如果一个乡镇配备一两个乡邮员,添置一辆电动车或摩托车,那么一般农村都能读到当天的省、市党报。还有就是有线电视不下乡,农村用的大多是屋顶“荷叶锅”的信息,除收视效果差外,也不便于安全管理。什么都下乡,为什么有线电视、网络信息就不下乡呢。而且应该大大降低收视费甚至免收收视费,给农民真正实惠。以前还有时因村民办喜事放一两场电影,现在基本上是没人看,笔者所在村几年都没有放过电影了,不知每年电影免费下乡多少多少场的数据哪里来的。何况现在又有几个电影适合农村呢。还有就是现在的广大的农村地区都没有学校,甚至连幼儿园都没有。笔者曾住在武邵村,清晨就有好几趟校车唱着歌儿来接孩子到几十里外的县城去读小学上幼儿园。一个村子几个孩子,却又不在同一所学校或幼儿园,各办学单位也各自为战;而这些小学或幼儿园都是民办性质,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很怀疑能够教育好学生。笔者最担心的就是天天这样接来送去,而校车安全也难以保障,难免发生安全事故。孩子的车费、餐费等也不是一个小数目,确实增加了农民的负担。笔者以为一个或两三个行政村完全可以办一所学校,承担起村里的幼儿教育和小学低年级教育。农村义务教育不应该让民办学校来完成。同时,作为广阔的农村地区,也不能没有学校没有书声没有活力啊。现在把初中小学甚至幼儿园都集中到县城,撤销了很多乡镇所在地的高中,这无疑是在抽农村的血啊。现在村村都建起了村活动中心,不过大多是闲置,笔者以为不如将活动中心适当扩大规模,将低年级小学与幼儿园放在一起;在活动中心周边建一个小操场,安放一个篮球架,摆一张乒乓球台,建一个简易图书室,让村民来看看书打打球,不是两全其美么。农村不能只有钱,农村还需要文化啊。三、基础建设:点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