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迈向全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新时代[5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迈向全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新时代过收入分配改革及相关政策的调整,尽可能缩小财富分配的不公,消除社会分配领域的失范现象,已经成为“十二五”期间极为重要的,甚至是头等重要的任务。中国国民收入分配进入深度调整期从深层次对收入分配进行调整是中国政府目前面对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决定“结构调整之年”成败的关键环节。谈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把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放在了首位。强调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中国当前的收入分配不均主要表现为居民劳动收入在整个要素财富分配中的比重越来越低。对于绝大多数中低收入民众来说,劳动力收入是其最为重要的收入来源,甚至是多数人唯一的财富收入来源。当劳动力在整个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过低时,自然会导致绝大多数居民收入水平十分低下,消费支付能力小。资料显示,近十几年来,居民收入占中国的国民总收入比重不断下降,政府、企业比重则不断上升。上世纪90年代初到2005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表明,初次分配中,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由68%降至60%,政府和企业部门分别由16%和16%升至17%和23%。此外,再次分配中,中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由69%降至59%,政府与企业分别由19%和12%升至21%和20%。央行2008年四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2007年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下降至57.9%。而在美国,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高达70%。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分好,关系到社会的公平正义。如果说做大社会财富这个‘蛋糕’是政府的责任,那么,分好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就是政府的良知。按照此前提出的改革国民收入分配的要点,中国政府今年将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对城乡低收入困难群众给予更多关爱,保障好他们的基本生活和基本权益,继续抓好扶贫工作。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是关系到经济增长由过度倚赖出口向内需拉动转变的深层次问题。以2009年房地产市场为例,随着房价飞涨。会发展形成很大的制约。经历了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后,社会对于分配制度改革已经达成了相当程度的共识,就是要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的比重,这应当是国家发展进程中处理国民财富的既定方针,而社会保障制度显然在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是关键性的作用。但是,也有人担心,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对收入分配格局进行大调整,可能进一步影响投资信心。投资者投资信心的持续低迷会影响到就业,影响到老百姓的收入及消费问题。因此,选择适当的时机和采取适当的方式推进收入分配改革,在当前复杂的国内国际背景下尤其显得重要,把握不好便可能收获负面后果。从鼓励部分人先富到全民分享财富初次分配中的格局失衡、制度失范的确与长期鼓励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取向有关,其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国民财富分配的失衡与不公现象。包括国家财政收入等公共资源与社会保障在内的再分配手段也未能够起到应有的调节财富分配的作用。应当承认,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民生确实普遍性地得到持续大幅度改善,当年向资本和知识精英倾斜的分配格局有着历史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现在,已经实现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标,接下来需要实现的是全民合理分享国家发展成果并迈向共同富裕的目标。财富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从共同贫穷到共同富裕,总要经历一个财富逐渐增加的阶段。过去,中国人口太多、资本极度短缺、管理也非常落后,所以自改革开放初期开始,财富分配就向资本所有者和知识精英倾斜。可以肯定的是,当初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本身就不是一个均衡的分配方案。但这种分配政策,让资本的所有者获得了较高的投资回报,使得中国持续成为对外资极具吸引力的发展中国家;为了提高生产力,提高管理技术,财富分配也同时向生产要素里的知识精英倾斜,鼓励管理及技术人员创造财富的积极性,这一阶层的收入也在不断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