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制度范文合集4篇礼乐制度合集1礼乐制度是宗法等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表现。周朝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别。例如称呼死,不同等级的贵族也不一样:天子驾崩、诸侯薨、卿大夫卒、士不禄、平民、奴隶去世。西周春秋时代所讲究的礼,是贵族根据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制阶段的风俗习惯加以发展和改造,用作统治人民和巩固贵族内部关系的一种手段。周公制礼规定了吉礼(祭礼)、凶礼(丧礼)、军礼(行军,出征)、宾礼(朝觐,互聘)、嘉礼(婚宴,加冠)等,使贵贱有差、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实行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周公为了巩固统治,集前朝之大成。从礼巩固阶级分化,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舆论,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的阶级区分。乐则被升华成了一种待遇,对于不同阶级有着不同的待遇,也是为了更好的宣传和巩固阶级统治。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不但礼仪有别,所用的音乐也不一样。如祀天神,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祭地示,乃奏太簇,歌应钟,舞《咸池》。(《周礼春宫》)两君相见,例用大雅《文王》;诸侯设宴招待他国使臣则用小雅《鹿鸣》、《四杜》、《皇皇者华》、(《左传襄公四年》)。又如天子祭祖用《雍颂》,士大夫则不能用。关于乐队和歌舞队的编制,也有严格规定。乐队的规定是:王宫县,即排列成东西南北四面;诸侯轩县,排列三面;大夫判县,排列两面;士特县,只排列一面。歌舞队的规定是:天子用六十四人,列成八行,称为八佾;诸侯用三十六人,列成六行,称为六佾;卿大夫用十六人,列成四行,称为四佾;士用四人,列成二行,称为二佾(《周礼春宫》及注)。周公做礼制乐目的之一是为巩固等级制社会,其次也是吸取商代灭亡的教训,反对淫乐(《史记殷本纪》:纣好酒淫乐,嬖于妇人。),采取节乐(用礼乐来节制人)措施。礼乐制的实施巩固了奴隶主阶级的社会地位,促进了音乐的发展。但它又使乐成了礼的附庸,使音乐成为以礼为中心的模式音乐,并逐渐趋于僵化。统治阶级为了推行统治制定了一整套十分烦琐的礼仪和与之相配合的音乐。到春秋后期,就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这些卿大夫在夺取国君权力的同时,不但僭用诸侯之礼,甚至僭用天子之礼。按礼,天子的舞用八佾,这时季孙氏也用八佾舞于庭,孔丘斥责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按礼,天子祭祖唱《雍》诗来撤除祭品,这时鲁的三家都以《雍》撤,孔丘认为这种事不该出于三家之堂。按礼,只有天子可以旅(祭祀)于泰山,这时季孙氏旅于泰山,孔丘又指责他不懂礼(《论语八佾篇》)。卿大夫这样僭礼,实质上就是夺取政治权力的一种表现。总之,所有这些关于礼乐的规定,都是为了加强人们的等级观念,最后达到巩固其统治的政治目的。1.西周礼乐制度的确立,为中华文明的长期延续打下了根基。下列关于西周礼乐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礼乐制度规范了人们的身份地位b.孔子非常推崇西周的礼乐制度c.礼乐制度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d.郡县制、宗法制和礼乐制构成了西周的礼乐文明2.周朝制定各种礼乐制度的根本目的是a.作为各级贵族的生活准则b.作为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c.作为惩罚违礼贵族的依据d.作为统治阶级的娱乐享受3.朱元璋认为,礼乐者,治平之膏粱;刑政者,救弊之药石,刑政二者,不过辅礼乐为治耳。这表明他a.强调严刑峻法的统治方式b.重视礼乐制度的教化作用c.宣扬休养生息的政治主张d.兼采儒法二家为统治思想参考答案:1.d2.b3.b礼乐制度合集2礼乐始自夏商,到周朝初期周公制礼作乐形成独有文化体系,后经孔子和孟子承前启后,聚合前人的精髓创建以礼乐仁义为核心的儒学文化系统,从而得以传承发展至今,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的礼乐文化,奠定了中国成为礼乐之邦,也被称之为礼仪之邦。何为礼乐。学界认为礼乐生成于夏商,确立于周公制礼作乐。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国家首要大事祭祀仪式中所用的乐当然是为礼乐,而且祭祀仪式中所用礼乐是礼乐整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样讲还是因为除了祭祀仪式之外,在国之小事等多种礼仪场合所用的乐也是礼乐。这些礼不是国之大事之礼,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