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税收征管法律制度的现状和特点关于我国税收征管效率的探讨摘要。提高税收征管效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税制建设、税收征管、管理手段、队伍建设、税法宣传、纳税申报等各个环节贯彻效率原则,需要社会各方面长期不懈的努力,针对我国税收征管效率低下的现状及其原因,应主要从提高税收征管的机构效率、强化税收法制建设、优化税制结构、完善征管模式和管理体制等几个方面入手,采取措施,降低税收成本,提高税收征管效率。关键词:税收征管效率税制结构《税收征管法》的实施,对于我国加强依法征税、完善税收征管体制、提高国家财政收入等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和突出成效。但是,我国在税收征管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征税方和纳税方信息不对称,税收征管机构设置不合理,税源设置不清,税收申报失实等问题,再加上税收征管人员服务意识不强,进一步导致税收征管效率低下。为降低税收征管成本,需要对我国税收征管效率进行研究,构建“效率型”税收征管模式。一、税收征管效率内涵和衡量指标(一)税收征管效率内涵税收征管效率是指在税收征管机构在税收征管过程中,投入与成果之间的数量比较关系,它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它主要是税收征管数量和质量的综合反映,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由税收征管机构执行税法水平高低所表现的征管效率;二是征管模式自身设计的严密程度、征管业务流程设计完善程度所影响税收征管机构执法水平及纳税人遵从税收法律程度的征管制度效率。具体而言,税收征管投入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税收征收成本,指税务机关在征税过程中所耗费的行政管理费用和其他各项支出;第二,纳税成本,是指纳税人为完成纳税义务所产生的费用;第三,机会成本,主要是由于税务机关疏于对一部分纳税人的管理或纳税人认为偷税漏税而导致税收收入的损失。税收征管成果虽然集中体现为税收收入,但同时还包括其他职能,如:促进经济增长、调节收入分配等作用的实现。(二)税收征管效率衡量指标税收征管效率的衡量可以用价值指标来衡量,而衡量指标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属于评价征税机构效率指标,可以通过税收征收率来反映。税收征税率是税务征收机关在一定时期税款征收额与应征税额之比,它主要反映了税收征管机关对同期应征税款的完成程度;另一类是属于评价征管制度效率的指标,主要是通过漏税率来反映,而漏税率是指由于税收征管机构疏于对纳税人管理或者是纳税人人为偷税漏税而造成的税收损失。税收征管效率是一个综合考核指标体系,而真正有效的税收征管应该同时能够满足两个方面的指标要求。二、我国税收征管效率的影响因素1.经济税源因素经济税源状况决定了税收收入的总量和结构,税源的集中化程度制约着税收征管的规模效应,进而影响税收征管效率。(1)经济税源总量决定税收收入总量。经济决定税收。在既定税制条件下,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总量决定了税收收入的上限。通常用税源含量系数(总税源与gdp之比)来反映一个地区经济的丰裕程度,这是税收征管效率的基础和前提。显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税源越广阔,其单位税额的征收成本越低,相应地,征管效率越高。同样道理,当经济增长出现疲软时,征收成本上升,征管效率下降。因此,发达国家的征管效率要比发展中国家高,同一国家的发达地区的征管效率高于欠发达地区。(2)经济结构的复杂性增加了税收征管难度。经济结构越复杂,经济成分越多,要求税收征管方式和手段越具有区别性和针对性,要求税务人员具有与之相适应的知识结构和管理能力,这无疑将增加税收征收成本。而税收政策和管理的滞后性必然导致大量的税收流失。处于经济转型期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组织形式多样,经营方式千差万别,各经济主体财务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这都加大了税收管理难度。(3)税源分布状况影响管理的规模效应。税源分布状况主要看税源的集中化程度,通常用税源集中系数(总纳税户数与税收总收入之比)来反映。税源集中化程度越高,征管相对容易,成本相应减少,机构效率提高。相反,税源集中化程度低,分布不均匀,征管成本相应增加,机构效率必然降低。例如,我国农村税源相对不丰厚且分散的琢状,造成税源监控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