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制度改革与农民工市民化的路径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做好了,有利于城乡统筹,有利于农民工群体发展,有利于城市经济启动内需,也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重庆正在推动的户籍制度改革,是农民日报记者的关注焦点。他的问题很具“挑战性”:重庆提出到2020年实现1000万农民工转户。有人置疑,重庆作为西部城市能否承载。如何维护转户农民的利益。黄奇帆说,关于户籍制度改革问题,过去一年多,重庆实现322万农村居民转户,把过去十年的历史欠帐还了一下。过去十年,我们形成850万农民工,其中400万在沿海,450万在重庆。他们已经在城里工作三五年,也愿意在城里落户,如果不给他们城市居民同等待遇,比如他们小孩在城里出生,到15岁读书要付择校费,考大学要回农村,是不合理的一种规定,将影响农民工的生活待遇。把他们就地落户,是我们在还欠账。过去一年多,我们把历史积沉的问题基本解决,今后是常规的、持续的、制度化的安排,估计每年有50万左右,到2015年估计还会转200万,“十二五”期间能转500万,“十三五”期间还会有两三百万。这样,到2020年,重庆的城市人口将增加到2000多万。黄奇帆说,重庆的户籍制度改革,不是农民到市民简单的身份转化,而是在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这些人在城里找到了工作,城市需要他们才转的。所以,我们转1000万农民工,不用担心有没有那么多工作岗位,这些转户农民原先就有工作岗位,还在城里工作了三五年,应该落户,也需要落户。农民工转户的确有成本问题。一般来说,在重庆,一个农民工转户至少需要十几万元,沿海可能还要更高。我们一年多转了320多万人,就需要4000亿的投入,好像是个天文数字。但是做事不能囫囵吞枣,不能只算大账,搞官僚主义。这个事情一分为三,政府、企业、社会各需要承担一块儿。而且,承担的数字不是一年到位,是15年到20年。比如养老保险是缴交15年的过程,如果一分为15年,或者20年的时候,实际上企业承担的一千几百亿,就变成一年100亿。而这个成本,不管从道德上、法制上,都该让企业承担,所以重庆政府执行这个制度的时候,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基本没有意见,很好地在实施。将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做好了,有利于城乡统筹,有利于农民工群体发展,有利于城市经济启动内需,也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