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职责当权限校园公益莫把商业当洪水猛兽近日,来自公益界、教育界的“专家团”来到深圳中学校园,与中学社团领袖对话,为学生公益项目“把脉”:12月11日至14日,深圳中学、皇岗中学、福田实验学校等6所中学的295位社团领袖和近1000多学生迎来首次pk社会公益领袖的机会,XX市慈善会·青少年素质教育公益基金、XX市创新企业社会责任促进中心、深圳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恩派公益组织发展中心的负责人就社团公益资金、运作模式、社会合作等问题就学生抛出的问题作了有针对性的解答和指导。跟商业匹配并非“不太纯洁”无论是社会公益组织还是校园公益行动,资金和场地是组织者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在校园公益操盘者的实践中,钱也是被吐槽最多的话题。因为协会常把活动搬到校外,难以联系场地的同时还没钱支付,深圳中学社区服务联络协会会长陈睿一直想搞有规模活动,主动去拉赞助但困难重重。陈睿对社区方面的干涉不满:“如果拉赞助的话,社区方面觉得我们的活动牵涉了太多的商业目的,如果完全拒绝商业合作,这样又限制了我们在校外搞活动的力度和范围,到现在我们也搞不出一个比较盛大的活动。究竟如何平衡这个矛盾。”“似乎我们所有的学生社团都存在一个问题,一个怪圈,就是一方面希望让自己的社团发展得很大,希望吸引外部社会资源、企业家能够介入,但是又怕企业介入对自己的社团造成影响和干涉这样的一些问题。你们认为,我们的组织是纯公益的,不应该跟商业去匹配,不允许掺杂一些‘不太纯洁’的因素在里面。”对于资金、场地问题因商业资源介入带来的困惑,XX市慈善会募捐部部长董昕认为学生社团做事最先要解决的是心态问题,“其实,我们大家要明白,去找企业介入的目的是让我们的社团和项目做更大的资源整合、做得更好,我希望在这一点上,每个人把自己的心态摆正,同时要学会平衡。既然是社会实践,离不开与社会的接触和合作,如何学习与社会的合作,这是需要在合作中锻炼的。”深圳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曹文瑞认为诸如没有场地、没有资金这些问题,都不是学生目前亟须考虑的问题,因为他们没有解决“公益到底是什么”这个源头问题。“如果我们把学生的社团分类和开展的效果和香港地区、欧美等中学生社团比较,就知道我们目前还是比较初级的。以模拟联合国项目为例,美国参与的学生可能只比中国的学生大一两岁,但是每年却可以操办数千人、全球性的顶级学生大赛———其实他们在哈佛大学是一个并不大的学生社团。”曹文瑞提醒学生说,与国外的中学生社团合作的关键,并不是“我们能不能跟他们谈”的问题,而是“我们对公益是否有共同的理解”这个问题。学生公益处在拼爹的初级阶段据XX市青少年素质教育公益基金首席辅导导师胡晓虹介绍,深圳学生做公益的理念和能力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但存在的问题也有普遍性。“做公益项目,缺钱。找某某同学的爸,银行行长;想实习。找某某同学的妈,公司老总。一句话,中国学生的公益目前处在拼爹的初级阶段,其实这不合理也对学生能力培养无益,也给社会产生错觉。”胡晓虹说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学生社团做公益可以撬动全球资源,完全以商业模式做得有声有色。“他们的模拟联合国项目在美国最好的酒店开,可以邀请40多个国家4000多名全球各地优秀中学生,完全是大人的、商业的模式了,我们目前的学生项目还有很大的差距。”模拟联合国的话题激起了深圳中学做“模联”的社团反弹。“我们希望获得你们的帮助———让校园模联更加纯净和简单,而不是和商业串联起来。”深圳中学模拟联合国协会社长周苡宁认为,社会上出现的商业模联有很专业的会场、培训、豪华设备,名声也很大;参加的学生认为从中获得的成就比参加校园模联大很多,校园模联没有竞争优势。企业与学生开始共振由于周苡宁的话题出现需要商业介入又想保持纯洁性的矛盾,在场专业人士都作了不同角度的回应。“我们学生普遍有种独生子女心态,希望得到什么的时候,只知道伸手去要,而不懂得去付出、去交换、去争取。”胡晓虹说,“学生会说‘我要你的资源’,但我凭什么给你,你要给我一个理由啊。要获得资源,你就得以大人的模式、商业的模式来思考,来尝试做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