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作气的故事篇一:成语故事_一鼓作气【释义】原意是:打仗靠的是军士们的勇气。擂响第一次战鼓,军士们精神振奋,勇气最为旺盛。后来比喻抓住时机,一股劲儿把事情办成。【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齐桓公派大军去攻打鲁国。当时,齐国十分强大,常常欺负微小的鲁国,鲁国人个个都感到非常愤慨。鲁庄公也觉得忍无可忍,就决定亲身率兵抗击,与齐军决一死战。有个叫曹刿的鲁国人听到音讯,就恳求去见鲁庄公,要为鲁庄公出谋划策。他的乡亲们劝他说:“国家大事有那些每天吃肉的大官们操心,你何必去插手过咨询呢?”曹刿说:“那些当大官的人都目光短浅,不会有什么好主意。”鲁庄公正为本人没有个得力的谋士而发愁,听说曹刿求见,忙把他请了进去。两人交谈了非常久,曹刿理解到鲁庄公非常关怀百姓,非常得民心,就非常快乐地说:“凭这一点就能够和齐国人打一仗。”曹刿要求鲁庄公作战时带上本人,鲁庄公也已理解到曹刿是个具有真知灼见的人,就非常快乐地容许了,并让曹刿和本人同乘一辆车。齐、鲁两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相遇。齐军仗着人多,一开场就擂鼓攻击。鲁庄公刚要命令军队擂鼓还击,曹刿说:“别忙,还不到时机。”齐军第二次擂动战鼓发动进攻时,曹刿仍然劝鲁庄公按兵不动。鲁军将士见齐军张牙舞爪的模样,都有些忍受不住了,个个磨拳擦掌,士气十分高昂。齐军见鲁军这边不断没有动静,以为鲁军害怕,就第三次擂响战鼓,发动攻击。曹刿这时才对鲁庄公说:“如今能够下令反攻了!”因此鲁军也擂响了战鼓,士兵们早已鼓了一肚子气,个个像猛虎下山一样,奋勇地扑向敌人。齐军没有料到这一着,结果被攻得措手不及,最终抵挡不住鲁军的攻击,纷纷败退。鲁庄公一见齐军败退,就要下令追击。曹刿又拦住他说:“别焦急!让我观察一下。”说完,他跳下车,细心地看了看地上齐军留下的车辙印子,又上车爬到车杆上,望了望敌人的队形,说:“主公能够下令追击了!”因此鲁庄公下令追击,鲁军将士个个奋勇争先,把齐军打得落花流水。得胜后,鲁庄公咨询曹刿:“敌人进攻我们,为什么前两次我们要按兵不动,而要等到他们发动第三次进攻时,你才让我下令还击呢?”曹刿说:“打仗全凭士气,齐军擂第一次鼓的时候,他们的士气正旺;到第二次擂鼓,士气就减了一半;到第三次擂鼓时,他们的士气已经衰落了。而这时我们才擂头遍战鼓,将士们士气高涨,所以就会打赢他们。”鲁庄公又咨询齐军败退时为什么不能立即追击,曹刿说:“齐国是大国,兵力强大,我怕他们会有埋伏。我观察了他们的车辙纷乱,队形不整,才明白他们是确实败退,能够放心追击。”鲁庄公听了,暗暗佩服,赞扬曹刿想得周到。篇二:一鼓作气的成语故事关于一鼓作气的成语故事【成语】:一鼓作气【拼音】:yīgǔzuamp;ograve;qamp;igrave;【解释】: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成语故事】:春秋时,有一次齐国和鲁国交战。当齐军打过第一通鼓的时候,鲁庄公也要下令擂鼓,预备冲击,但大将军曹判阻止住了。不断等到齐军擂过第三通鼓时,曹判对鲁庄公说:打仗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兵的勇气大大振作,第二次就要差一些,到第三次击鼓时士兵几乎没有勇气了。当敌人已没有勇气时,而我军勇气正高涨,这才是取胜的最好时机在曹判的协助下,鲁庄公打胜了这一仗。鼓:指敲响战鼓。这个成语原指作战时第一次击鼓,士气极为高昂。如今指做事时趁劲头足一口气干完。篇三:历史故事(选择题)《历史故事》阅读题选择题(10分,每题2分)1.秦穆公用了()张羊皮买回了百里奚。A,2张B.5张C.3张2.和氏璧是()献给秦昭襄王的。A.廉颇B.蔺相如C.乐毅3.伍子胥用钢鞭打了楚平王()A:三百下B:四百下C.二百五十下4.汉军东征时韩信出了一计,名叫()A.暗度陈仓B.瞒天过海c.空6战国时期后统一中原的是()A项羽B商鞅C嬴政D秦穆公7齐桓公生在()A春秋B战国C汉朝D三国8______的小国的西戎部族一听到秦国打败了中原霸主,全都争先恐后地进去进贡。A、北边B、南边C、西边9晋国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