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与智慧》读后感我们先来看看洛克对于智慧的定义:它使得一个人有远见,能很好地处理他的事物,并对事物专心致志。对于儿童的智慧我们要当心的是,当心孩子走到他的近亲旁边:狡猾。狡猾模仿智慧,有时候会混淆我们的视听,但它和智慧相去甚远,就像一只猴子,它只有人的外表,没有人类的实际。那又有人会说,智慧就是聪明,聪明说明一个人的智商高,而智商和智慧又是不同的:常听到教师(包括我自己)跟家长这样谈话。“你的孩子很聪明是很聪明的,就是不用功,心思不放在学习上”做家长的由此便欣欣然,他记住了"聪明"一词,仗着"聪明"二字,对自己的孩子信心满满。这样的话我们以后要少说或者不说,智商是先天决定的,然决定一个人一生所达成就的,更多的是非智力的因素。“我们孩子很聪明的,就是不爱学习。”溺爱加上自恋使家长往往这样说,那么然后呢。将来呢。靠着这点聪明,孩子是否可以一招鲜,吃遍天。在老师的眼里,把心思用在该用的地方的孩子才是聪明的孩子。第二篇:《启迪与智慧》读后感今天我读了《启迪与智慧》中的一个小故事“两个乞丐”,故事主要讲述了两个乞丐面对同样的机会,却有这不一样的命运。具体内容是这样子的:有两个乞丐,他们在路边乞讨,天下着鹅毛大雪,他们一无所获。上帝看他们可怜,便作为凡人,赐给他们每人一枚金币,这两个气高高兴极了。一个乞丐想,可以用这枚金币做资本,去开一个做豆腐小作坊,再也不用沿街乞讨了。另一个乞丐则想,真幸运啊。又可以上饭馆好好吃几顿了,他想,既然可以乞讨到金币,为啥不可以继续乞讨下去呢。于是,他们俩分道扬镳。一个乞丐每天起早贪黑地磨豆腐、卖豆腐,另一个乞丐也早出晚归的忙着去讨金币。几年过去了,上帝又出现在还在沿街乞讨的乞丐身边,乞丐说:“好心人呢。请再赐我一枚金币吧,我正饿着肚子呢。”上帝询问后才知这个乞丐把上帝和别人给的金币全部上饭馆吃光了。上帝说:“你吃光的不仅仅是一枚枚金币,而是第1页共19页一次次机会啊。我不能再给你金币,但我可以让另外一个人给你金币。”上帝说着就把他领到一家大饭店门口,饭店正在开张,门口热闹非凡。乞丐在人群中很快就认出了饭店老板,原来饭店老板就是同他一起乞讨过一枚金币的伙伴啊。望着诺大的一座新饭店,乞丐羞得无地自容,立马就溜走了。上帝望着他的身影,上帝一生叹息。这两个乞丐,都有同样的机会,但他们做出的选择却天壤之别。一个乞丐有远大的志向,由开磨豆腐作坊到开一家大饭店,另一个乞丐是鼠目寸光,只看到眼前可以到饭店吃上几顿,总以为自己运气好,还可以讨到金币,他这样做,只能越来越饿。我们生活中,也会这样,有的同学被老师表扬后,就骄傲的不得了,忘记了要继续上进;而有的同学被老师表扬后,很谦虚,仍然能继续刻苦学习,最后学得越来越棒。我觉得骄傲的同学就好像那个依旧讨金币的乞丐,能继续刻苦学习的同学就好像那个开了大饭店的乞丐一样,有着远大的目标.这真是同样的机会,不同的命运啊。第三篇:《超越智商》读后感:超越智商的是理性超越智商的是理性——《超越智商》读后感原创:龚为国人们或多或少会表现出一些理性障碍的原因是:我们因种种缘由,过于看重智力测验所测量的那些思考能力,而看轻其他至关重要的认知机能,比如理性思考的能力。理性思考,意味着树立恰当的目标,基于目标和信念采取恰当的行动,以及持有与可得证据相符合的信念。给予智力一定程度的关注是必需的,然而,忽略另一种至少同样重要的能力——维持理性思考和行动的能力是不合理的。理性障碍指的是智力水平较高,但却无法理性地思考和行动。理性使我们获取更多的知识,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控制行为、情绪以及掌控世界。它使人能够改造自我,进而从实际及象征意义上超越动物的状态。认知科学家把理性分成工具理性与知识理性两类。工具理性可被定义为以最优化的方式实现个人目标。理性的另一面被认知科学家称第2页共19页为知识理性。知识理性所关注的是个体信念与真实世界之间的一致程度。知识理性与工具理性两者之间关系密切,二者之间的桥梁是对未知事件发生概率的预估。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信念不会偏离现实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