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典学堂》读后感文:希妈我收到《雅典学堂》绿卷,绿卷讲述的是雅典三圣贤故事,这三人是师徒的关系,苏格拉底是师爷、柏拉图师父、亚里士多德徒弟。这是一层关系,如果光从学术或思想来说的,则是反方向递进的,一个比一个厉害,这也是他们生前所希望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虽说是写三人的故事,然而真正出场的只有两人,苏格拉底是由徒弟柏拉图回忆的形式而出现的。开篇两文怀念苏格拉底(上)、(下),由苏格拉底的死,引出他的生前事项,引出他的思想,他的广场学堂,他的性格:宁死也决不流放。就这点思想上来看,他们三人是一个比一个更加现实而睿智,柏拉图一生希望建立理想国度,不放过任何机会去改造国王,然而他遇到的却是险恶,亚里士多德从他师父的身上,看到了这种不能实现的理想国度,虽然他也没能推托国王的邀请,但他还是比他师父明智,他不涉及政治,只讲学,当有人对于他学说不理解不接受时,他果断地选择了逃离。这一点上,他比他的师爷及师父要明智得多。然而他们三人的思想都有着共同点,就是相信教育,相信民主与自由,相信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改变社会,改变人民。这一点至现都倍受人们的认同。他们对于政治人物的理解,对于权力的解释,对财富的看法,在现代人看来,都是超凡的,都是睿智,他们的诸多哲学理论影响是深远,就像他们对于真理的追求一直传承至今。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权力的高度集中经济往往发展得最好,足够的民主,反而经济不景气。这些都或在一一地应证着。这么深奥的哲学理论,远古西方文明的结晶,作者竟用如此简单而明了的文字去说明,以两人或多人聊天或对话作出解释,就像自己在与圣人们谈心,这是我最感到佩服而惊讶的。用这些通俗的言语去写这么深奥的道理,给青少年看,真是妙第1页共5页极了。第二篇。雅典的泰门读后感本来以为这是一部喜剧,但看完简介后,我发现这是一部悲剧。本书是莎士比亚最后一部悲剧,讲述了雅典贵族泰门,由于乐善好施,许多人前來骗取钱财,后来导致其倾家荡产,“朋友们”纷纷背他而去的悲剧。泰门不是莎士比亚的伟大人物之一,因为在剧中没有充分的“人物捕写”,泰门好像是“挥霍金钱”和“记恨人类”两种精神之“拟人化”,而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但次剧之所以停留在这样粗糙的状态之下,可能并不是由于莎士比亚江郎才尽,而是泰门的故事先天的不易发展成为伟大的悲剧。泰门是恨世者,他诅骂人类,他骂尽世人,他把人看作畜生,他认为人全是坏的,他自己是全然孤立的。他没有妻室儿女,他没有朋友,他甚至也没有单独的仇敌。泰门的心理是单纯的恨。次剧有几段非常经典的戏词,其最著名的一段是泰门咒骂黄金(神圣的化育万物的太阳啊。把地上的瘴雾收起,让天空中弥漫着毒气吧……泥土,给我一些树根充饥吧(掘地)……咦,这是什么。金子。……它可以……它可以……)莎士比亚这段文字的确写得深刻透彻。在资本主义形成的时候,金钱的势力也许令人特别感觉可厌。莎士比亚借了泰门的疯狂诞谩发挥了他的深刻的见解。但是我们没有理由把泰门的恨世的看法全部认定为莎士比亚的主张。人性中含有可鄙的兽性,但人不是兽。第三篇:雅典心得雅典心得雅典式教育是我校一直以来秉承的理念,还记得大一报道的时候看到校内关于雅典式教育的横幅是内心的疑惑,不知道那到底是什么,但经过大一一年和大二一学期的学习,我对于雅典式教育也有了一些心得。说道雅典式教育,必定能猜到它的起源是来自雅典,雅典教育的最主要特点,就是通过教育要求学生在体力、智力、美感和品德等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而我们的雅典式教育便是这样,每学期,几乎每一课都能时时感受到雅典式教育的踪迹,比如,大学英语的课堂上会要求由学生主讲一篇文章,或拍摄一段关于英语的视频、不但能锻炼同第2页共5页学们的英语水品,还能还能让同学们在趣味中学习,同时锻炼了同学们的团结协作能力,再比如每学期刚开新课的时候,老师都会要求同学们自由分组,选择自己的团队,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期末时也不会全以期末考试成绩为准,而是把分数总体体现在很多方面,如课堂考勤、课后作业、课堂表现、有的甚至还有展示自己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