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走下讲台做教师》读后感1孔祥艳《走下讲台做教师是北京十一学校曹书德老师的最新力作。作者用大量真实的事例记述了学校转型后师生的变化,每一篇文字都饱含浓厚的教育情怀和真诚的教育思考,将走下讲台做教师的教育宣言演绎得淋漓尽致。三尺讲台,高高在上,教师在讲台上运筹帷幄,学生只能抬头仰望。讲台将师生生硬地隔离开来,师生的活动区域相对固定,于是他们的情感距离也由此产生。讲台上的教师自然会赢得学生的敬畏,可有时也带给学生深深的焦虑和不安,学生只能如温顺的绵羊般,被教师用知识的稻草饲养,除此之外,想象力、创造力、合作能力、探索意识这些营养均有些不良,渐渐地,绵羊只会等待别人饲养,只会看主人的眼色。教师主动放下身段,走下讲台,与学生共同成长,才能让学生心有所依,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自主成长的快乐。正如北京十一学校2016届毕业生苏子路所言:“我也逐渐适应了这样的气氛,调换自己的角色,从一个我所习惯的点头弯腰叩砖缝的大臣变成一个能够坐在老师旁边讨论问题的真正的学生。在这样转变过程中,我感到自己的收获比以前更多了。”按照曹老师所言,拆掉有形的讲台容易,拆掉心中的讲台很难。书中曹老师讲述了自己拆掉心中讲台的心路历程。一是实现了从控制学生到吸引学生的转变。教师如果仅仅把自己当成管理者,对学生的教育就陷入了僵化和沉闷,管理侧重完成量化目标,而教育是由内而外地调动学生自主性的过程。教师时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缺乏陪伴学生的心情,总想如火车头一般带着学生飞奔在人生的铁轨上,殊不知这样就让学生忽略了路上的风景,也对人生的意义缺乏应有的认知。首先要在游戏中陪伴学生。游戏本是人类寻求快乐、学习体验和人际交往的重要通道,但现实的功利往往让教师不敢掉以轻心,总没有如释重负的轻松,缺少了一种真情流露的游戏心态。其实,这何尝不是教师自己生命的迷失。在曹老师的书里,我惊喜地看到十一学校师生游戏的画面,看到师生向人性回归的脚第1页共10页步,那浇成落汤鸡般的凉爽轻松、狂欢节上“牛魔王”的响亮吼叫、颁奖会上的欢声笑语,无疑透露出陪伴的乐趣。其次要在平等中陪伴学生。平等的态度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平等才会产生真诚的交流,平等才能消除师生间的距离。曹老师的书中处处彰显着教育的智慧,从中我看到了教师褪去神圣光环后的真实和担当,更看到了学生对教师发自内心的热爱与尊重。登上讲台,教师们接近了生活理想,走下讲台,才更接近教育的本质。其实,讲台下才别有一番风景呢。第二篇:《老师请走下讲台》读后感《老师请走下讲台》读后感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想让课堂有着春天的希望,教师的语言必须有阳光的味道。”而这种阳光的语言应该是温暖的,是和煦的,却又必须能够提供生长的能量,能给予生长拔节、蜕变茁壮必要的滋养。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课堂语言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师生交流的最主要的方式。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恰到好处地运用课堂语言。在运用课堂语言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一、避免“一言堂”和“独角戏”在课堂上切忌搞“一言堂”和“独角戏”,你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或云里雾里或思想走神。这样的课堂是最没有效果的,也是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因为这样的课堂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要求师生平等,实现双向交流。双向交流不是简单地你问我答,最终结果还是老师说了算。在课堂上,教师应允许学生出现“另类”声音,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平等参与课堂交流。教师要换一换口吻,多用尊重性语言,要学会蹲下身子和学生对话,要杜绝侮辱之声,要摒弃蔑视之声,要多用商讨之声,在特殊事件上应更显尊重。二、准确把握沟通的切入点准确把握沟通的切入点,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么如何寻找切入点呢。可以从这几方面着手:在引起学生共鸣的方面寻找切入点,在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寻找切入点,在学生闪光的方面寻找切入点,在学生疑惑的地方寻第2页共10页找切入点,在学生思维出现障碍的地方寻找切入点。在沟通中教师应时刻保持倾听状态,要洗耳恭听。在倾听的过程中要流露真情,以求达成共识,在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