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读后感第一篇:人们在面对其它事情时,如果做不成就会改变方法,但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父母永远不知道改变方式,然而无效的重复只会把事情变得更糟.往往孩子发展顺利的家庭,是父母学会了示弱.中国的父母往往不善于表达感情,尤其不会表达对自己孩子的鼓励,支持和爱.过去的误导是对孩子越严厉他们才会越有出息,其实这种观念是不对的.父母对孩子的爱能表达出来,其实就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和鼓励.孩子的成长中需要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只有父母给了,他才会觉得足够.我们表达爱的时候,为什么会不科学。错的不是爱,而是爱的方式.生命可以是玻璃,也可以是水晶.冰心说,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头,随时播种,随时开花.我们期望:每一个生命,都能超越自我,不再像玻璃一样脆弱,而最终如水晶般明澈和坚韧..第二篇:《亲子关系全面技巧》读后感《亲子关系全面技巧》读后感在朋友的推荐下,近期阅读了李中莹教授著《亲子关系全面技巧》这本书。再过一个月,自己就多了一个角色,想要做一个合格的母亲,要提前做功课。这本书给我的帮助很大。它告诉了我们,欲想孩子有所不同,家长必须先在自己的思想、言谈、行为和情绪表现方面有所不同;自己不准备改变,而只想去改变孩子的家长是不会成功的。爱孩子是每一个父母的本能,教育孩子是每一位父母的职责,但恰当的爱,科学合理的教育,并非本能可以办到。千百年来,做父母一直是靠本能,靠自己的直觉,做好做坏没有人评判。但是今天,父母的职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父母的义务,不仅仅是给孩子生命,满足孩子的温饱就足亦,将孩子培养成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帮助孩子在智力、情商、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才能称之为合格的父母。书中提到的亲子关系的十个基本要诀给我触动最深:1.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第1页共7页不能要求孩子有完全与你一样的性格那样会对他的发展造成束缚。时代不同,每个人的童年经历也不同,孩子将要走过的童年生活也会大相径庭。从小教会孩子尊重别人的不同之处,他才会尊重我们独特的地方。只有能接受孩子的不同之处,他才会接受别人对他的看法。2.一个人不能控制另一个人;每个家长或孩子都只可以自己推动自己。一个人不能“教导”另外一个人。所以,没有教只有学。因此,教孩子不重要,使孩子学到了才是重要的。3.沟通的意义决定于对方的回应;用孩子听的明白、能够完全接受的语言对他说话有最大的效果。孩子的反应告诉你说了的话有没有效果,而你可以改变说话的语言和方式去控制效果。改变说话的方法,才有机会改变听的效果。没有效果的说法,越说孩子会越不接受,效果越差。4.孩子的学习来自家长的行为和情绪,而不是家长的指令;孩子看到家长面对一个情况时产生的情绪反应,便会认为那是正确的,并且在自己面对同样情况时做出同样的情绪反应。言语或文字本身不能在孩子身体和脑子里产生有学习效果的行为模式或情绪反应。所以教条式的训导效果不大。家长处理一件事的行为方式,孩子看到了,下次也跟着做。5.所有行为必有其正面动机;孩子的潜意识有很多程式,家长需要把孩子的行为和动机分开。我们可以不接受一个人的行为,但接受背后的动机。孩子行为的本质有错或者效果不好,我们应该予以否定,但孩子总是不断的企图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我们必须肯定他这样的动机。找出孩子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加以肯定,再引导孩子去寻找更有效的做法,这是最易使孩子接受你的途径。6.有更好的方法,每个人定会追随;孩子不懂得解释,其实他拒绝改变是因为未曾找到更好的方法。必须让孩子自己明白那是更有效的方法,他才会接受和改变。所有人都欢迎帮助,抗拒操纵。你的孩子欢迎你的帮助,第2页共7页但会抗拒你的操纵。7.凡事总有至少三个解决方法;孩子不懂得解释,其实他拒绝改变是因为未曾找到更好的方法。必须让孩子自己明白那是更有效的方法,他才会接受和改变。所有人都欢迎帮助,抗拒操纵。你的孩子欢迎你的帮助,但会抗拒你的操纵。8.成长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孩子所做的或所遭遇的每一件事,都对他的将来有所影响,孩子从发生的事情中学习,从而懂得处理将来有所影响。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