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希豪森奇游记》读后感第二篇:艾森豪威尔读后感一个人的二战——读《艾森豪威尔传》后感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因为他身后簇拥着千千万万的盟军士兵;他,又是一个人在战斗,因为是他下定了诺曼底登陆的决心,从而开启了二战最终胜利的大门.他,就是美国的五星上将,也是美国第34届总统----艾森豪威尔。“艾森豪威尔造就了战争,战争造就了艾森豪威尔。”正如,美国《时代》杂志对艾森豪威尔的评价一样,艾森豪威尔在二战中发挥了自己全能的才华,也正是残酷的二战,将他推向了历史的前沿。可谓:时世造英雄。而真正的英雄也适时地出现在了历史的舞台上,就像艾森豪威尔一样,他在全世界人民的祈祷与祝福声中,做到了历史所交付于他的责任,勇猛地把全世界人民拯救除了法西斯的魔爪,而且干的漂亮,干的极其出色。一、壮志难酬也许,注定要创造历史的人,也就注定了先要饱尝常人所难以想象的失落与愤懑。就如当年苏东坡,在郁郁不得志中挥洒出了赤壁的绝唱。就如在三十年韶光已逝,徒留下点点功名。在八千里路追寻云和月后,才感叹“白了少年头”的岳飞,他们都创造了历史,而他们也壮志难酬过。我不敢说,美国短短几百年的历史能够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有多么大的相同。但我可以说:美国也一定拥有属于他们美利坚民族的英雄,而他们也一定或多或少地失落与愤懑过。而二战的英雄,被世界人民亲切地称呼为“艾克”的艾森豪威尔将军,就在无限辉煌的前沿不可避免地进入了长时间的低谷。我在拿着这本《艾森豪威尔传》的时候,我曾经反反复复的寻找为什么艾森豪威尔这个卓尔不群的人才,却没有在一战时,被军界高层发掘出来,却只沦落到终日窝在办公室里,写写文章,发发牢骚的地步。但读到了后来,也无可奈何地释然了。也许,这就是上天的安排。一个世界,一个国家,在不断第1页共7页进步的历史阶段中,都需要一个又一个的英雄,而艾森豪威尔注定属于二战。而一战,则把光环戴在了麦克阿瑟等人的头上,尽管他们也许并没有艾森豪威尔的才华,但他们得到了历史的眷顾。那段时间,却把辉煌前的无限悲伤留给了艾森豪威尔。自从一战的枪声打响开始,艾森豪威尔就不断要求上前线,哪怕只做一个普通的士兵,他也心满意足。尽管在西点军校中锻炼出了强健的体魄,甚至被同学戏称是一个能够“只身横渡英吉利海峡,并且飞速上岸与敌人展开短兵相接的血刃战”的天才军人,但艾森豪威尔却始终只被军队高层视为一个能力不错的参谋员,尽管军衔不断在上升,从少尉到了中校,但艾森豪威尔却很不快乐。/他希望能够为了祖国而去冲锋陷阵,宁可没有一点军衔和荣誉,只求痛痛快快地干一仗。平日里,艾森豪威尔在完美出色地完成上级所指示的任务后,多次提出要求参加战争,保家卫国,但每次都是无功而返。为此艾森豪威尔在给妻子玛咪的信中无奈地说:“现在诸事顺利,但我参战梦却遥遥无期,我真不希望连一战的枪声也没有听到,就结束了这场战争。”但是,越害怕的事情就越会发生,正当艾森豪威尔的工作得到上级的高度肯定,并且批准他能够在1918年11月18日启程去法国指挥一支装甲师时,他以为自己的参战梦即将实现的时候,德国却很快挺不住了,在11月11日就签订了停战协议,这令艾森豪威尔非常沮丧,他无法相信参战的梦想就这样化为泡影。当别人为了赢得战争胜利而欢欣鼓舞时;当好大喜功的麦克阿瑟得意地出现在电视里时;当年青人把麦克阿瑟视为英雄的时候,艾森豪威尔却面无表情地坐在庆功会的最角落,目光呆滞地看着宴会的吊灯,他后半生都在试图解释为什么没有上战场,为什么没有听到一战的枪声。那段时间,艾森豪威尔活得一点都不快乐,但是就是这样的低潮,也许就预示着未来的迥异,艾森豪威尔的力量即将喷薄而出。二、战争的新星所谓他“新”,因为他原本只是毫无大战经验,犹如“楞头青”一样,但实际已经年过不惑,而一心只想上前线的战士。所谓他是“星”,因为他确实就犹如一颗启明星一般,照耀着第2页共7页饱受法西斯蹂躏的人民走向光明。所以,我也就下定决心,继续地“疏懒”下去吧。经过了一战的失望经历之后,艾森豪威尔成熟了很多,对事情总是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但他热忱的报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