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宁镇》观后感五篇《闽宁镇》观后感一改革开放40年来,闽宁镇从荒凉的戈壁滩发展到如今富庶美丽的全国特色小镇,闽宁两地扶贫干部们用智慧和心血演绎着“闽宁协作”的新时代传奇。电影《闽宁镇》,以闽宁镇移民搬迁过程为主线,讲述了福建对口支援宁夏,在两地扶贫干部带领下,世代居住在西海固地区的乡亲们响应国家政策,团结一心、患难与共、肝胆相照,在贺兰山下的戈壁滩建设起闽宁镇的感人故事。1996年,XX省承担起了对口帮扶宁夏的任务,《闽宁镇》由此拉开了时代的序幕。跨越3000多公里,福建给宁夏带来了项目和资金,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带来了优良的工作作风,也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和开拓进取的意识,对推动宁夏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和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历经20多年,闽宁协作有共识、有基础、有成效、有潜力,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协作、共同发展”、“宁夏所需,福建所能”、“让福建的人才、资金、科技、经验、市场要素等深深植入到宁夏发展的肌体”等一系列举措,成为改革开放40年来,宁夏人民解放思想、万众一心、撸起袖子加油干的不竭动力。《闽宁镇》整部影片既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也没有时下热门的悬疑、暴力和爱情元素,导演用无数的细节串联出闽宁镇形成的故事。老影迷们应该对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两部经典农村题材电影印象深刻,一部是《咱们的牛百岁》另一部是《喜盈门》。现代农村题材的电影要拍好,并不容易,首先必须贴近农民的生活,引起共鸣,其次,围绕社会热点问题或者黑色喜剧开展。这样才能有足够的票房保证,不然就上cg技术,用高科技降服观众。《闽宁镇》开头的构图非常不俗,红妹(扮演者曹馨月)望着天空,画外音响起,介绍红妹的身世,中国西部农村独有的苍凉气质扑面而来,整个影片的厚度在这里凸显出来了。第1页共6页导演巧妙地用一场宁夏婚礼风俗来表现西海固当时的贫困,参加婚礼的人也不用随份子钱,只需要随一碗淡水(缺水的急迫、水贵如油的现状由此可见),宴席的内容是每人一碗面,可以加的菜也只有辣子,这里有两个特写镜头——干拌面,这两个镜头很有深意,在六十年代的西海固,吃白面是很奢侈的事情,影片叙述到这儿,观影者无不感叹当时西海固地区的艰苦。观影者看着那时的婚礼场景,想着如今的婚礼盛况,内心总会不自然的形成鲜明对比,导演对氛围的渲染真正做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我很喜欢二黑的扮演者姬他,他在史诗巨著《白鹿原》里的表演热辣,老道,将黑娃的朴实勇敢刻画的入木三分,而在《闽宁镇》里,虽然姬他没有过多的台词,可是从他皲裂的嘴唇和坚毅的眼神中,我们看到了闽宁村的开创者坚韧不拔的可贵品质。导演和编剧在描述开荒者在闽宁村盖房子,用了一个很大的篇幅,无边无尽的黄沙和深夜呼啸的狂风,都牵动着观众的心,我们在坚固的砖房里,隔着加固的双层玻璃听那狂风还觉得恐怖,更别说他们在地窖里,头顶只是一张简陋的草席了。小女孩在尖利的风声里感到胆怯,说着要回家,可是第二天就天真烂漫的跑着去采马兰花了。生活的艰辛困苦体现在人与自然搏斗的过程中,让人唏嘘不已。这样长的一个篇幅只给一个枯燥的盖房子打地基的场景,未免有些太冒险,可是导演和编剧硬是用一个又一个真实的故事,一点点把这枯燥无聊的基建过程打磨抛光到发出珍珠般的光润色泽。西北的风,伴着赵牧阳粗粝又豪迈的歌声,把西北人吃苦耐劳、豪爽乐观的精神吹的很远……老影迷们都知道,爱情是一部电影的盐,加一点恰到好处,会迅速拉近观众对影片的距离。纵观《闽宁镇》整部影片,只有农民对于过上好日子的迫切之情和两届福建领导干部想要改善农民生活的期盼之情,除第2页共6页此之外,有友情,也有亲情,单单就是没有爱情。难就难在把一部没有爱情的电影拍的特别有趣,就好像在没有盐的情况下,把一顿饭做的美味无比,真的不容易。当影片中出现闽宁镇白墙红顶的二层小楼鳞次栉比,观影者无不从内心发出一声感叹:真不容易啊,这些开拓者们,真不容易啊,为人民办实事的好干部们,真不容易啊。闽宁镇是个富庶美丽的好地方,《闽宁镇》是一部朴实又耐看的好电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