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在本册书中有一篇《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选自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读着《祖父的园子》,一股自由、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萧红何许人也,她的童年竟如此令人向往。于是,我走近了萧红,走进了《呼兰河传》。萧红,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县人,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一生悲苦,贫病交加,经历了三段婚姻,去世时年仅31岁。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世界,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以及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在她短短的不到十年的文学生涯中,创作了近百万字的文学作品。当我了解了萧红不幸的人生经历后,我为她痛惜,也被她的才华深深折服了。我迫不及待地看起了《呼兰河传》。《呼兰河传》是萧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全书共分七章,它以作者的童年回忆为引线,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东北小城呼兰的种种人和事:不断给人带来灾难的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小城的精神“盛举”——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会;令人心碎的小团圆媳妇的惨死;有二伯的不幸遭遇;冯歪嘴子一家的艰辛生活------作品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以入木三分的笔触刻画了国人的愚昧灵魂,控诉了根深蒂固的传统封建思想、封建习俗对人们的残害,表达作者对于旧中国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呼兰河传》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个性。首先,小说的结构是散点式的,它没有前后连贯的故事,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也没有贯穿始终的人物,祖父的后花园与自己的童年生活就是小说的重要部分,但作者观察敏锐细致,感情真挚,无论是叙事还是写景,都体现了作品的反封建主题和对国民性的强烈批判、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注。其次,小说用极富表现力的散文化、抒情化笔调,使作品具有了抒情诗般的意境。茅盾先生评论: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副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开始读第1页共5页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读这本书时,愉悦陪着沉痛,随着主人公的娓娓道来,这更让我感受到了萧红在离开家乡来到香港后,她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她用自己那轻盈的文笔写下了这篇文章,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但处处是故事。颠沛流离、多愁多病的萧红,像流星一样过早地在世间消逝。萧萧落红情依依,她所留下的一切仍旧为后人所怀念。《呼兰河传》读完了,而我的心情很久很久都沉浸在那一片灰色的画面中。。第二篇:呼兰河传读后感珍惜生活--读《呼兰河传》有感童年,在我们眼中,它充满了快乐,充满了幸福,所以人们常说,童年是一生中最令人难忘的日子,我想作家萧红也是这么觉得的吧。在作家萧红的笔下,他的爸爸对他很冷淡而妈妈对他很凶,祖母更是对她不好,他的童年里最快乐的时光是与花园祖父在一起,因为在这花园里,他很自由,想干嘛就干嘛,院子就像是他的一样,而祖父很慈祥,永远不会不耐烦,因此在我眼里,萧红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相比之下,而那团圆媳妇的命运就没有萧红那么好了,他十二岁就送到在呼兰河这座城市里名声很好的老胡家,可谁知,这才十二岁的小姑娘,刚一送过来,天天拉车,晚上还得遭受婆婆的严刑打骂,不知身上有多少伤痕,最终年纪轻轻便去世了,而原本人丁兴旺的老胡家老胡家,从此惨遭灭门。看看,萧红在那么小就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只有祖父,这不令人很痛心吗。何况在当时,这样的生活还算是快乐,再来看看团圆媳妇,这么小就嫁人,不知耽误了自己多少的学业,浪费了多少的青春,再嫁过来后,还被婆婆如此虐待,丧失了一条无辜的小生命,无不令人痛心疾首。我们现在的生活,十分快乐,幸福,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宠着,爸爸妈妈呵护着,老师教导着,同学帮助着,和呼兰河传里的孩子们比较,我们的生活丰富得多,可是呀,我们并不知道如何去珍惜这一美好的时光,反而,动不动开口大骂,甚第2页共5页至动手,他们害了你似的,我想读完这本书你应该会有所启发。让我们好好珍惜自己正拥有的东西:快乐幸福的生活。第三篇:呼兰河传读后感读《呼河兰传》有感《呼河兰传》是作家萧红的一部长篇小说,从一种特殊的程度上来说,是萧红的一部绝世之作。这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