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读后感小企鹅这段时间对历史书比较感兴趣,读历史可以给你另一种看问题的角度,读历史并不是为了指导未来,而是为了让心更自由。当然了,读什么样的历史书也很重要,说实话,国内所谓很多历史书我是看不懂的,不过我倒是明白了为什么初中我历史从来不及格了,毫无逻辑性,要么就是歌颂神灵要么就是痛斥恶魔,实在不知所云,背多少遍都记不住。《乾隆帝》,【美】欧立德著,是我读的甲骨文系列第三本史书,前两本《西太后》《永乐帝》,前两本是日本学者所著,个人觉得均比《乾隆帝》好的多,尤其推荐《西太后》。《乾隆帝》整体给我的印象是,乾隆比较按部就班,性格比较稳定,一个统治者做出几件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并不难,可难的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严于律己,为社稷安稳做出切切实实的成功或失败的努力。乾隆的自律从他的日常可见一斑,皇帝通常在早晨五点左右。起床沐浴后,更衣,用膳,然后读一会史书。乾隆在位时所言:“凡修己治人之道,事君居官之理,辈载于书”,故其一直有读书的习惯。七点前皇帝就要准备接见群臣,然后开始处理国家事务。中午时分,当天最为紧要的事务才能处理完毕,然后皇帝会留出一点时间召见新任官员。下午两点左右通常是皇帝一天中的主餐时间(好抗饿)。用膳完毕,乾隆会暂时抛下政务去练习绘画和书法,吟诗以及鉴赏其收藏品。通常皇帝八点左右就会就寝,如遇战事(这在乾隆期间是很正常的),皇帝会更加勤政。乾隆甚至在晚年得时候都严格遵守作息时间,所以至少他得身体看上去非常健康,尚未年老体衰。对于这种几十年如一日严格遵循作息规律的人,我一向是很敬佩。(因为我自己做不到)做为君主,总要给自己的统治定格在基调,总要面对这种选择,是以严刑苛律进行统治,还是相信自己道德典范的影响。虽然登基之初还是延续了雍正的某些方式方法,乾隆一直承诺是要实行温和的统治的,其统治风格直到第一任皇后去世。乾第1页共8页隆与第一任皇后富察氏大婚之时,弘历只有16岁,富察氏只有15岁,他们两人的婚姻生活非常美满,直到23年后富察氏去世。皇后在36岁突然离世,是乾隆统治的第一个转折点,皇后去世后,乾隆悲痛不已,放佛将因失去发妻的所有悲伤都寄托在悼念皇后的仪式上,由此而引发了第一轮朝野上下之人心惶惶。开始,乾隆对那些没有上奏表示对皇后去世悼念和悲痛之情的官员,迅速惩戒53人,连降两级;皇后去世一个月后,乾隆进一步公开指责两位皇子哀悼之心不诚,剥夺了他们的皇位继承资格;此后不久,又发现负责皇后葬礼的官员犯了许多低级错误,如在皇后册文的满文翻译中出现错误,译者因而被判斩监候。当发现大量官员藐视其百日内不得剃头的规定时,后乾隆的怒气、怨恨、和痛楚彻底爆发了出来,满洲官员再次成为被迁怒的对象,乾隆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冷酷,朝廷气氛变得格外紧张起来,这种无可预料的报复行为,在乾隆此后40年的统治中将反复出现。而乾隆个人,似乎从未摆脱过丧偶之痛1765年自杭州返京路过山东时,乾隆作诗悼念亡妻:“济南四度不入城,恐防一入百悲生。春三月兮分偏剧,十七年过恨未平。”直至1799年乾隆去世之时,其共写了一百多首哀悼富察氏的作品。乾隆帝的军功及南巡事迹可谓家喻户晓,在此不缀。而在乾隆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出地所有努力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其致力于防止满洲人。如乾隆推进满语的使用、整理并编辑历史资料,书写赞美满洲故土得诗歌,整理宗教礼仪及庆祝满洲的尚武文化等,不知疲倦的去维持和加强诸如勇猛、节俭、以及骑射技巧等满洲的传统和美德。乾隆在此方面不可谓不用心,甚至可以说过度执着,但终究却收效甚微,八旗子弟终究是越来越不适应骑射,越来越适应都市奢华安逸的生活。乾隆之所以有这方面的忧思并为此做出如此多的努力,是因为,他一直谨记从金史中得到的教训:一个少数族群如果想要确保其统治,就需要保持其自身的特殊身份认同。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乾隆帝对待家庭的态度。乾隆对家庭的重视程度很高,其严格遵循《大学》中的经典教诲,即成功的政治统治缘于良好的家庭统治。所谓治国必第2页共8页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乾隆的母亲钮钴禄氏,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