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澡》读后感今天看到一则消息,说杨先生身体安康,只是有点小恙,心里稍安。这位慈祥的老人是近代文坛的国宝级人物,能与她共同生活在一个时代下,都觉得是一种荣幸。不敢想象,假如她逝去了,是否标志着某一个年代的文化从此画下休止符。马屁拍过,回到正题,说说《洗澡》我个人之浅薄阅后感。先概括总体感受:一部值得反复回味阅读的经典佳作。这样的感受是必然的,很多作品都能得到如此评语,但是能让读者对小说中刻画的人物充满了感情的作品却不多。无论是自命风流的余教授、还是苏联老河马女士、标准美人、心爱的许彦成、美丽的女主角都在杨先生的笔下跃然纸上,好像他们就是我身边的某一个熟人。可以看出,杨先生非常喜爱她笔下的有点书呆子气,对感情发育迟缓的"许先生",在书中轻切地称呼他为"彦成",其它人则都是全名称呼,连我们的女主角也不能幸免。而小说中的感情题材放在今天也是很大胆的,一个有妇之夫爱上了一个未婚女子。可是这段感情一点都不恶俗,反而单纯干净的像雨后的嫩叶尖子。因为他们是真心的爱着对方,爱的分寸如此的恰到好处,爱的不敢伤害对方及对方的家人。即使他们觉得仿佛已经认识了几千年,也不敢同游一座山,同处一间房,还要故意的"提高警惕".当他们终于共处一室了,即使说了"愿意做你的方芳"但终究还是没有做成,而是找到了一个最佳的处理方式。姚小姐说永远不会介入许先生和标准妻子之间,因为她完全肯定地知道了许彦成与她是一样的感受,彼此都爱着对方,既然知道了对方的心意了,那就够了,不需要再用朝朝暮暮来证明更多。于是他们两个像孩子一样开心,即使在标准美人及其他别有用心者面前也坦坦荡荡,这样的情感大抵是最高境界吧。如果说《洗澡》仅仅停留在描述男欢女爱的层面,那不如去看张爱玲的小说就够了,杨先生最擅长的是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把"政治"这种严肃的题材描写的犹如家常里短,油盐菜米一样普通平淡。没有歇斯底里的呐喊,没有阴暗晦涩的第1页共8页控诉,却切实地让我们感受到"政治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简单又复杂的应用渗透在我们的生活里,无论你愿意不愿意谈起,愿意不愿意经历"《洗澡》中涉及的特殊年代发生的那些荒谬事件在今天看来也仿佛是才发生的故事、因为"运动"总是在改头换面地不断发生。作者巧妙地用"洗澡"来形容当事人的心态,让读者形象地体会到"运动"的彻底与目的。一本好书如美酒香茶耐人回味,今日感悟到此结束,精神食粮万不能断。2016年5月24日凌晨12点11分。第二篇:洗澡读后感读杨绛《洗澡》书的开始并没有什么出奇之处,感觉很平实,但是通过幽默的笔触,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个有着葛朗台式的吝啬鬼――余楠。一开始还以为这个就会是本书的男主人公。可是,看下去就会知道,这只是一个可怜可悲而又可恨的反面人物。余楠先是想傍上胡小姐,可是又舍不得投资,丢掉了向外跑的可能性,在走投无路之际,一封来自新中国的邀请信救了他的命,拉着他及全家投入了神圣的建设新中国文化事业的伟大道路,而在这道路的尽头,却是一张无形的网。一场神仙会让本书的各路神仙悉数登场了,这场会一口气展示了一二十个人名,害得我翻天覆地看了好几次才算是弄清楚之间的关系。这之中,有来自苏联的权威,有从法国回来的海归,有旧朝的老夫子,有新中国的年轻小将们,当然,掌握方向的是党的文化工作者。小说随之展开了错综复杂的人物情节描写。之间穿插了两条线,一条线是事业线,充满了知识分子阶层特有的尔虞我诈,但是给我的感觉是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高潮,仅有的一场盗稿事件也没引起多大的波澜便被轻轻地解消了,大概是想让所有的冲突在最后的“洗澡”吧。另一条线则是情感线,大体上以许彦成、姚宓和丽琳之间似有还无的三角恋为主,掺杂着罗厚、姜敏、余照等其他人做为陪衬,同事业线一样,情感线上也安排了一场高潮戏,也就是香山游事件,可是也没发展到激烈冲突的地步便结束了。我想,这是不是杨先生刻意这样安排的,将小说的整体氛围控制在一种含蓄的状态之中。第2页共8页小说做了这么多的铺垫,最终的目的还是让这许多神仙们的性格与特点展示在读者面前,最后的高潮自然就是所谓的“洗澡”了。看着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