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甲午纪录片观后感题目: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原因与启示所属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学科专业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指导老师李研姓名陈青松学号1502702016年5月24日第1页摘要。甲午中日战争以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关键词:甲午战争,政治,经济,军事,中日实力对比引言。甲午中日战争前期,中日军事力量对比悬殊,在很多方面中国都比日本占优势。那为什么这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舰队会如此的不堪一击呢。这场战争为什么会以战败而结束,导致中华民族逐渐走向深渊。下面让我们就此进行探究。一、军事方面表现在战场上的胜与败,首先是从军事上的实力对比,到了甲午战争前期,中国已是一个是拥有四亿人口的亚洲大国,而日本只有三千万人口,国土也只有中国的二十六分之一。中国全体兵力共约63万人,前线作战兵力共约20万人左右,还可陆续集结;日本共动员陆军24万人,基本上是倾巢而出,国内几乎成了空城。经过一年多的作战,日本耗费军费两亿至两亿五千万日元,超过了当年的全部国民收入,财力枯竭已无再战之力。而中国在自己的本土进行正义的反侵略斗争本身就比日方拥有更多的有利条件。有着亚洲最强大的舰队,却忽视训练,无疑,这样散漫的军队和管理成为了中国想要在战争中获胜的一大阻力。把最重要的军事训练置之度外,其原因就在于清政府根本就不重视舰队的存在与发展。《甲午甲午》纪录片中描述的战争中,清朝官兵令人捧腹,又令人感到悲哀的场景,清朝大炮所在必定有第1页共16页龙旗相伴,直接成了“活靶子”,国之将亡,其民也悲,王朝的腐朽已经深入于军队之中。二、政治方面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摆脱了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束缚,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同时日本顺应时代潮流,大力吸收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丰硕的科技成果,并使之转化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动力。日本政府还积极进行了政治制度的改革,建立起近代天皇制,由封建君主政体转变为君主立宪政体。反观此时的中国,清政府在慈禧及顽固派的把持下,政治上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经济上不求发展,生活上挥金如土。像为慈禧太后搞“万寿庆典”,官员们竟随意挪用海军建设的军费,大肆挥霍,导致燃料、弹药极度紧缺,北洋舰队老化却无钱按原计划购新舰。在对待西方科学技术的方面,清政府基本上采取排斥和拒绝态度。清朝的洋务派虽然积极寻求富国强兵的方法,却只知引进技术和设备,对于政治制度却视而不见。由此可见,封建地主阶级主观思想上的桎梏严重影响了中国接受西方国家的先进制度,使中国与世界脱轨,为中国的发展埋下重重危机。第2页三、经济方面我们都知道,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其经济基础是密不可分的。兴起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在经历了三十年的努力之后,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在此期间,中国在经济取得较大的突破,当时中国的经济实力也居世界前列。而日本的重工业还比较薄弱,轻工业中也只有纺织业比较发达。钢铁、煤、铜、煤油、机器制造的产量都比中国低得多。用数字很能说明问题:当时日本共有工业资本7000万元,银行资本9000万元,年进口额1.7亿元,年出口额9000万元,年财政收入8000万元,这些指标除了进口量与中国相当外,其它都低于中国,说明当时日本的经济实力并不比中国强盛,甚至可以说中国在经济整体上是占优势的。第2页共16页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国力处于相对强盛地位的中国败给日本呢。这值得我们深思。由相关资料可知,战前,日本积极备战征收重税(中国的4倍),明治天皇甚至拨出30万的宫廷内帑和10%的官员薪俸支持海军,而中国的北洋水师6年才添一船一炮,陆军也多不满编,可以说军费严重不足。甲午海战旗舰“定远”更是因年久失修,开炮竟震塌舰桥,让整个舰队失去指挥。还有一帮清朝的军需官腐化堕落暗饱私囊,购来一些低劣的炮弹充数。因此虽然有多次日舰中弹,却未见炮弹爆炸。经济稍占优势的中国,其军费却严重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