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重建》读后感费老的《乡土重建》于新中国成立前的1948年出版,此前,本书中的文章是分篇章发表于《大公报》上的。当时,中国刚结束抗日战争不久,正处于解放战争时期。在抗日战争中,中华大地被日军的铁蹄践踏得满目苍夷,连向来安静的农村也未能幸免。抗日战争结束后,虽说中国还处于解放战争时期,但中国统一指日可待,那么接踵而来的便是百废待兴的经济建设。于是,当时中国的学术界热烈讨论着国家统一后的重建问题,而《乡土重建》一书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乡土重建》一书是以《乡土中国》为理论基础的,《乡土中国》勾勒了中国乡土社会结构的原则,而《乡土重建》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家统一后如何建设乡土社会的主张。费老在《乡土重建》一书中的主张可以大致一分为二,一为基层社会建设的政治主张,一为经济建设主张。政治上,费老认为当时中国的基层行政已僵化,保甲制度使得政治结构中自上而下的通道一通到底,而自下而上的轨道在这种制度的实施中已淤塞;因此,应该建立宪政和民主制度,宪政可以限制自上而下的政治权力,民主则可加强自下而上的轨道。在经济上,西洋工业产品的入侵动摇了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农民在地租的压迫下已不能维持不饥不寒的小康水准,要重振乡土社会的经济,必须取消地主这种制度,建立乡土工业。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了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在此后的6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工业从建立到成长再到壮大,现已初具规模。可以说,费老在《乡土重建》中的经济建设主张如今已基本实现。但令人遗憾的是,《乡土中国》中主张宪政和民主的美丽图景却依然遥远。费老说:“一个工业落后的国家,政治程度较低的人民,很可能产生一个强有力的集权政府,用政治力量积聚资本,计画工业,等这经济基础安定之后,再讲从来没有享受的政治自由等一类在生活上比较了饥寒为次要的权利。如果这种国家能有这个机会不能不说是幸运,因为一个人民所不能控制的权力能为人民服务第1页共14页是一件奇迹。”《乡土中国》出版后不久,书中所描述的这个不幸在中华大地上上演了,期望费老说的“奇迹”也能发生在中华民族身上吧。第二篇:乡土重建的看法《乡土重建》读后感学院:哲学与政法专业:2011级社会学学号:114020542姓名:王霞飞读完了费孝通老先生的《乡土重建》,我虽谈不上受益颇多,但隐隐也对其有了几分好感。随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何况是是一本好书呢。我想,多次阅读定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想,才能够更加全面了解文章,提升知识的综合能力。《乡土重建》虽不及《乡土中国》、《生育制度》等著作出名,但是要对乡土的中国进行研读的话,我想《乡土重建》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尤其是现在的新农村建设,实现村落的可持续发展,《乡土重建》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曾经了解了有关《乡土重建》的相关知识,也泛泛读了几篇期刊文献,之前,对于乡土重建的概念大概就是发展乡村经济,使农民能够从农业的桎楛中解放出来,发展旅游业等综合产业,这些概念最起初是从人文地理知识里获取的,仅仅只是一种答题技巧,知道该怎么答,该是什么答案,而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什么该这样。而费老让我看到他对于乡土重建的清晰思路,,同时也看到了内在的逻辑性和思想性,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就是一部关于乡土建设的指导性作品,他将中国乡村作为研究对象,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现代乡土经济的主要现象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提出乡土重建的具体方法和措施。我对乡土建设的知识大概就是来自这本书了,我觉得乡土建设任重而道远,值得好好思考,就我而言,从这些知识里,我学到的最多的是村落文化及其农村经济了吧。首先,说说乡土建设中的村落文化。我们大多数的同学都来自不同的农村,农村一般都是传统的小村落,虽然有些农村现代化程度有点高,但本质仍没变,实质还是农村。乡村作为乡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中华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内第2页共14页容。在现代化水品较低传统的村落中,村落文化的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