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与逍遥读后感五篇【篇一:拯救与逍遥读后感】在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我们的导师向我们推荐刘小枫的《拯救与逍遥》,但是当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就立即认定这是一个具有严重的精神的缺陷的人的著作:它认同了庄子的理性的虚无主义,认同了法家的性恶论,也认同了一切的蔑视人类的专制的统治者们认定的人类的彻底的腐化堕落和卑贱下作,因此刘小枫的心灵之中的拯救人类的也就不可能是上帝这个全知全能和尽善尽美的人类的创造者,而只能是恶贯满盈和无法无天的暴君。可以肯定《拯救与逍遥》是刘小枫已经彻底地堕落的公开的证明,刘小枫对于暴力的统治的公开的赞赏就是从这一著作开始的。可以肯定,像刘小枫那样,二十世纪的中国的迷信暴力的统治和专制的制度的人们总是把法家的性恶论与西方的基督教的原罪论混为一谈,这样西方的宗教改革、文化复兴和思想启蒙的全部的伟大的成就也就被他们完全彻底地掩埋了。事实上,全知全能和尽善尽美的上帝创造的人类一定具有上帝的品质,人类的罪恶的起源(原罪)只是人类的头人对于自己已经公开地承诺遵守的契约的违背,因此它启示人们认识契约的神圣性。【篇二。拯救与逍遥读后感】到最后竟然发现,自己是个怀疑主义者,这是我不能接受的。长久以来我一直在追寻一些东西,比如信仰和信念。我一直认为这些东西是一直存在的,只是我没有找到。我一直以为生活在这个世界的芸芸众生,不管是幸福的还是苦痛的,既然他们选择活下去,那么一定有他们内在的信仰和信念。我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按理说我也应该有,这样才能和别人一样。可是我明显感觉到内心的空洞,除了可以吞噬自我的伤口,什么都没有。我的内心非常焦急。为什么别人都有我没有。加缪说这个世界是荒诞的,人们在其中只是“担当荒诞”。如果不愿和这个荒诞的世界同流合污,那么只有注定痛苦。或者,重新寻找世界的意义和价值,重新确立信仰与信念,以抵第1页共11页抗和改变这个外在的世界。世界本身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它有的只是物质。在你存在前,它已经存在了,在你消失后,它还将继续存在。这样的世界,不可能主动赋予人以意义和价值,只能靠人自己寻觅。喜欢苏东坡的这首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一直认为,那泥上偶然留下的指爪,便是人类赋予这个世界的意义和价值。在雪化前找到了那个偶然留下的指爪,也许我就能按图索骥,找到我要的信仰和信念。当一个人要寻找这些东西时,他不可能背弃他所处的国家和民族的哲学思想文化传统,他必须从中寻求帮助,寻求答案。回溯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与文化传统,儒家的思想“忠君爱国”,杀身成“仁”,君和国是最终信仰寄托所在吗。如果是,屈原就不会投江而亡了。“仁”是吗。可能是吧,但这个仁太难取了,为了坚持信仰就要舍弃生命,这个不是我想要的。道家呢。道家讲究“无明”,它根本就不提倡人们去辨明世间真理。如果我追随道家,我就无需向这个世界索求意义和价值了。释家已出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如此说来我的一切追寻,只是庸人自扰。【篇三。拯救与逍遥读后感】重新翻刘小枫《拯救与逍遥》,昔日读此书的激动已经不再,留下的是一种激情的灰烬。八十年代的文章受到李泽厚浮华文风的影响,刘小枫也不例外,他的文章充满了古今中外的广征博引,深刻的主题被驳杂的引用所遮掩。不过说回来,八十年代还是给青年学者很大的发展空间,不必思考写作格式要求,而是尽力进行思想表达。这种顺畅的表达,让很多问题真正能够浮现到历史舞台。刘小枫这部《拯救与逍遥》就是在对自我批判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现代性批判问题。在读《诗化哲学》的时候,就能看到刘小枫通过梳理浪漫主义哲学对于现代性所展开的批判,这个立场有别于八十年代启蒙哲学的氛围。在《拯救与逍遥》中,刘小枫在深入西方思想传统的同时,扬弃了浪漫主义哲学立场。刘小枫在展开对中国浪漫主义传统第2页共11页批判之前,首先树立了一个传统靶子——儒家传统。将儒家传统视作世俗哲学,并对其进行人性论的批判,这自然就是浪漫主义叙事的开端。当然,这种中国思想的叙事,是通过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