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良好生活读后感(一)耗子四月有个读书节,四月初始,我还想着读书月要比三月看更多的书才行,但整个四月,我就只看了一本书,一本让我边看边思考,还要再看再思考的书——《何为良好生活》《何为良好生活》这本书忘了是在哪个读书频道推荐的,当时就记住了这个名字,看名字你一定也以为是一本鸡汤类的书籍,然而并非如此,作者陈嘉映在这本书中探讨了伦理学中的几个论题,主要从伦理、伦理学、价值、实践、知行关系、道德等问题作为切入点,阐释他对伦理学与生活的理解,尝试用当代中国普通读者比较易懂的方式把这些道理重新讲述。所以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本探讨伦理学问题的书可以“行之于途而应于心”,对于接触伦理学将近一年的我自己来说,我用学过的知识在看书的过程中重新汇整思考。作者在序言中有一句话我特别喜欢——“感到诚实的思考实是人生一大乐事”,我思故我在,诚实地思考,能够直面自己,直面世界,直面人生,真的是人生一大酣畅淋漓之事。威廉斯建议把苏格拉底问题即“人该怎样生活”这个问题,作为伦理学的初始问题。现阶段我的境界还达不到思考“人该怎样生活”问题,我只能看着别人怎样生活来思考“我该怎样生活”,并且希望能够对生活一直保持敏感,一直思考。“苏格拉底问题是道德哲学由之开始的最佳起点。”——威廉斯何为良好生活。最近有三个人的三种生活让我印象深刻。第一个是在和老师一起去做调研,看到一位西装革履的国企董事长面访时自述自己每天忙忙碌碌,面对着董事长和党委书记的双重身份,既要抓业务还要完成行政命令,中午只有10分钟的吃饭时间;第二个是上次坐公交,朝外那段路十分拥堵,那个公交司机三十左右,我观察了他三站路,期间他一边操纵着仪表台挪动着小轿车流中的公交车这个庞然大物,一边自说自话小声碎碎念;第三个是因为文章《我是范雨素》而成为网红第1页共11页的文章主人公,“活着就是要做点与吃饭无关的事情,满足一下自己的精神欲望”,这位44岁的北京育儿嫂,这位初中文化坚持写作的农民工,这位剖开自己写下世界的时代见证人。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国企董事长有钱有身份但特别忙,公交车司机稳定工作但也面对高精神压力,范雨素在工作生活之余还能坚持自己喜欢的写些随笔记录一生。他们的生活是良好生活吗。他们的生活不是良好生活吗。曰是曰否,都能说出一番道理。无论什么道理,都不是孤零零的。就像“我该怎样生活”这个问题不只关乎我自己,就像“人该怎样生活”总是与“我该怎样生活”连在一起来考虑才有意义。那到底何为良好生活。我又该怎样生活呢。陈嘉映先生在书中说“我究竟该怎样生活”这个命题,不仅是人生道路之初的难题,也是贯穿人一生的焦点。“这个问题,主要不是选择人生道路的问题,不是选对或选错人生道路的问题,而是行路的问题——知道自己在走什么路,知道这条路该怎么走:我们是否贴切着自己的真实天性行路。”“在最初选择人生道路的时候,没谁一开始通透了解自己的本性,了解周边环境并预见环境的变化。我们一开始不可能通透了解自己的本性,这不在于我们还不够聪明,而在于我们的本性从一开始不够具体,本性有待在盘根错节的实践中向我们逐渐清晰地显现。”这是陈先生大半生的人生经验得出的思考体会。歌德说他的浮士德是一系列越来越纯粹或纯洁的努力,那么现在在这个意义上我终于可以把这个“纯粹”或“纯洁”和陈老一样理解为:自身通透。这种自身通透,也就是要洞明自己在何处,贴切着自己的真实天性行路,把自己大致保持在天性所指的道路上。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但解决一切事情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做(thebestanswerisdoing)。所以我们去思量,去考察,去知道什么叫知道,说白了就是穷理,只有想明白了,捋清楚了,才能自身通透啊。穷理,不是在平面上的追索,而是向纵深处追求探寻。向深处追索远比向前困难得多,举个不恰当的例子,中国的高铁不知道向前追索了多长,技术相当成熟,但向深处的上天入地继续追索困难重重;再比如地球60亿人类,几乎都向前跑了8848米,但有多少向上向下8848呢。所以屈第2页共11页原才说“吾将上下而求索”,而不是前后,而不是左右。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