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版《消毒技术规范》要点培训.一、消毒灭菌的基本原则基本要求1、重复作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应先清洁,再消毒或灭菌。.2、朊毒体,气性坏疽,应按有关规定先消毒,后清洗,再灭菌。(被朊毒体、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一次性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应进行双层密闭封装焚烧处理。可重复使用的污染器械、器具和物品应先浸泡于1mol/L氢氧化钠溶液内作用60分钟后再进行处理。气性坏疽污染的物品应先采用含氯或含溴消毒剂2000mg/L浸泡45分钟后,有明显污染物时应采用的含氯消毒剂10000mg/L浸泡至少60分钟后,再进行处理。.3、突发不明原因传染病的病原体,其消毒原则:传播途径不明时,应按照多种途径,确定消毒的范围和物品;按病原体所属微生物类别中抵抗力最强的微生物,确定消毒的剂量(可按杀芽孢的剂量确定);医务人员做好职业防护。4、环境与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一般情况下先清洁,再消毒;当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5、医疗机构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与物品,应符合以下要求:(1)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腔隙,或接触人体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组织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灭菌;(2)接触完整皮肤、完整黏膜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消毒。.二、清洗与清洁擦拭不同患者单元的物品之间应更换布巾。各种擦拭布巾及保洁手套应分区域使用,用后统一清洁消毒,用于清洁物体表面的布巾每次使用后应清洁消毒(25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干燥备用。.三、术语与定义1、高水平消毒:常采用含氯制剂、过氧乙酸、碘酊。2、中水平消毒:常采用碘伏、醇类(如酒精)。3、低水平消毒:季胺盐等化学消毒、通风换气、冲洗。4、有效氯与含氯消毒剂氧化能力相当的氯量,其含量用mg/L或%(g/100ml)浓度表示。.四、低度危险物品的消毒1、血压计袖带、听诊器等,保持清洁,遇有污染应及时清洁,后采用中低效的消毒剂消毒。(袖带用25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血压计和听诊器表面用75%的酒精棉球擦拭消毒。2、病员生活用品:毛巾、面盆、便器、餐具、痰盂等,采用中低效消毒剂消毒。.3、床单元(含床栏、床头柜等)的表面应定期清洁和(或)消毒,污染时及时清洁消毒,出院时终末消毒(用25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4、床单、被套、枕套,应一人一换,住院时间长的每周更换,遇污染时及时更换,更换后及时清洁与消毒。.5、被芯,枕心、褥子、床垫等应定期清洁与消毒[紫外线照射60-120分钟(两面照射),或阳光下直接暴晒6小时]。遇污染时及时更换。甲类和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患者、不明原因病原体感染患者使用上述物品应终末消毒。.五、穿刺部位的皮肤消毒:1、碘伏局部擦拭2遍,作用时间遵照产品使用说明。2、碘酊涂擦穿刺部位皮肤表面2遍以上,作用1-3min,待稍干后用75%酒精脱碘。3、使用75%酒精擦拭消毒2遍,作用时间3min。4、肌肉、皮下及静脉注射、针灸部位、各种诊疗性穿刺部位等消毒方法重要是涂擦,以注射或穿刺部位为中心,由内向外缓慢旋转,逐步涂擦,共2次。消毒皮肤面积应≥5cm5cmⅹ。.六、地面与物体表面的清洁与消毒1、地面:地面无明显污染时,采用湿式清洁。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明显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物,再清洁和消毒。2、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桌子、椅子、凳子、床头柜等无明显污染时,采用湿式清洁。受到明显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物,再清洁和消毒。.3、感染高风险的部门其地面和物体表面的清洁与消毒:如重症监护室口腔科、检验科、急诊科、重症监护病房、治疗室等地面与物表应保持清洁、干燥,每天进行消毒,遇明显污染随时去污,清洁与消毒。物体表面、地面消毒用:400mg/L-7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0min。.七、紫外线消毒效果监测1、紫外线强度照射指示卡监测法:开启紫外线灯5min后,将指示卡放在灯下垂直距离1m的中央处,有图案的一面向上,照射1min,观察卡色块的颜色,与标准色块比较,读出照射强度。普通30w直管型紫灯,使用中紫外线灯照射强度≥70Uw/cm2为合格,30w高强度新灯≥180Uw/cm2为合格。.2、温度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