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弗游记》读后感——读《格列佛游记》有感四段旅程,一位普通的外科医生,数不清的光怪陆离的奇妙故事。指尖翻阅,心中随着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不似往常“一本正经”的名著,倒像是意趣盎然的童话故事,吸引着,一页页翻尽。从故事的一开始,我便颇具兴致,读着像久违的童话故事般的文字,跟着格列佛一路冒险。格列佛随“羚羊号”出航南太平洋,不幸遇险,漂到了利立浦特。利立浦特的子民都是些身高不足六英寸的小人,格列佛的体积在这里尤显庞大,他吸引了全国上下的目光。被运到京城献给国王后,格列佛因为温顺而赢得了自由,成为在利立浦特名声大赫的红人。恰逢另一小人国不来夫斯古帝国准备从海上入侵,格列佛凭着“巨人”的优势立了大功,但因为不愿灭掉不来夫斯古帝国而惹恼了皇帝。于是,小人国准备除掉格列佛。格列佛听到风声后逃到了不来夫斯古帝国,这才幸免于灾难。故事绝不止如此精彩,格列佛随着“冒险号”出海却又遇风暴,来到了布罗卜丁内格,被一个身高20米的农民抓住。这儿的子民是真正的“庞然大物”,有普通教堂的尖塔那么高,一步就是十来码声音比喇叭筒还要响好多倍。格列佛在这个巨人的国度中每天如小丑般演出来为主人赚钱,后来被主人卖给了皇后,几经周折,回到了英国。随后的两段旅程同样精彩,但不足以匹敌小人国和大人国给我留下的印象之深。在我享受完这些刺激万分的冒险故事后,却意外在译序里看到了“讽刺性”三个字。我有些意外,等到认真看完整篇译序后,心中谜团方才解开。原来,一切并没有这么简单。小人国是当时英国政府的写照。再次翻阅,字里行间不难看出相似之处,小人国的国王听信小人的谗言,朝政内拉帮结派、尔虞我诈,为了做高官不惜绳上舞蹈自贬身价,国家更是连年征战。而当时的英国内部托利、辉格两政党争权夺利,英第1页共15页法两国战乱不休。当发现文字表面的趣味背后的深层含义后,我不免沉默。我想到鲁迅先生,这位以文字为武器的大文豪。他有关童年生活的文章,我是十分愿意读的,那些时代独有的趣味加上先生的感受,读来常有共鸣。但鲁迅先生那些讽刺性的文章,我读来深觉沉重。或许是习惯了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氛围,每每想到那血淋淋的刀光剑影的社会,想到那稍有不慎便万劫不复的抗争年代,心中一阵恶寒,却不由得对斯威夫特和鲁迅先生这样勇于抨击的人生出敬意来。每每都有听到提及“人性”一词,但人性又是什么呢。格列佛为小人国立下了大功,最后却被君臣联手蓄意杀害。分明为皇后扑灭了寝宫的大火,却反过来被皇后认为是侮辱而憎恨万分。格列佛心中应该透着深深的无力感吧。我总乐意去接受美好的。现在想来,斯威夫特和鲁迅先生写作时又是怀着何种心情呢。我知道,那是文青的愤慨,是溢于言表的讽刺,但我更愿意觉得,那是种期待。就像是受够了寒冬折磨的孩子,闻见冰雪渐融的滴答声,迫不及待地用手去捂化片片薄冰,让春天来得快些。你知道的,我总乐意去接受美好的。那一定是种期待。期待化作热流从笔尖流出,天赋异禀,却极珍缺。就那样,守着安静的沙漠,等待着花开""第二篇:《格列弗游记》读后感格列弗游记》读后感萧山·陈汉超《格列弗游记》被不少人看作是深得孩子们喜爱的儿童读物。格列弗仿佛是孩童——在小人国利力浦特,他随心搬移各种人和物,像是摆弄玩具;流落到大人国布罗卜丁奈格后,他又如幼儿在成人世界里,感到恐惧和无奈。但是,过于强调这一面会或多或少掩盖作品的思想意义。小说的童话色彩只是表面的局部特征;尖锐深邃的讽刺才是灵魂。《格列弗游记》的讽刺是一把多刃的利剑。首当其冲被评点或挖苦,即是当日的英国,也即世界上第一个正在形成的“现代社会”。格列弗历险的第一地是小人国。在那里他一只手能拖动整支海军舰队,一餐饭要吞吃一大批鸡鸭牛羊外加许多桶酒。小第2页共15页人国的人为了把他这个庞然大物运到京城,动用了五百工匠,无数绳索,九百负担起重、搬运任务的“大汉”,一万五千匹“高大”御马等等。在如此这般的一个微缩国度里,所有的雄心和邀宠,政争和战事都不免显得渺小委琐。党派之争以鞋熙高低划分阵营,“高跟党”与“低跟党”你争我斗,势不两立;相邻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