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后感《变革社会的政治秩序》是亨廷顿在20世纪60年代的一部关于政治发展理论方面的著作。其写作背景是二战后广大亚非拉新兴独立国家面临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亨廷顿在这本书中的一个核心思想是“秩序”和“稳定”。他指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首要问题不是自由,而是建立合法的公共秩序。人类可以无自由而有秩序,但不能无秩序而有自由”。他在书中大量国家历史事件的对比最终的目的也是在寻找现代化中的国家如何尽可能平稳地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他因此也被归为美国保守主义政治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亨廷顿使用的是历史比较法,运用其掌握的翔实的历史知识和当时的国际时事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得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比如:美国的政治体是在一个十分特殊的环境下成长的,对别的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没有普遍性;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在一定时期呈负相关,把政治现代性和政治现代化的进程混为一谈是十分有害的,秩序是自由的前提,先存在权威才能限制权威;政治分野不在于政府的形式而在于政府的有效程度;旧时期落后的政治安排在新的时期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等等。这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个总的理解。在社会转型期间,一方面面临着新生的利益的诱惑,另一方面是制度和法律的不完善。因此,往往为腐败提供了温床,所以腐败问题要引起重视。在这本书中针对性谈腐败的内容不多但是很经典。1.腐化是衡量政体是否缺少有效的政治制度化的一个尺度。2.在不同文化区域中,腐化现象的普遍程度也会不同。但在大多数文化区域中,腐化在现代化最剧烈的阶段更为盛行。3.法律增多的同时,腐化的可能性也会增加。亨廷顿认为在腐化泛滥的社会中,制定旨在消除腐化的严格法律,只会使腐化更为猖獗。4一个社会区分腐化和非腐化的能力的提高,便是现代化程度逐步接近现代性的标志。5.现代化进城引起的腐化在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国家比在封第1页共19页建制国家更广泛。6.阶级划分越鲜明的国家,政治腐化现象也越少。7.用财富谋取公职与用公职谋取财富都属于腐败,但我们似乎关注后者更多些。总之,虽然前景不是那么乐观,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虽然亨廷顿的理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其在解释当代中国出现的种种问题上还是显示出了其正确的地方,学习他的理论有助于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和理解我们所遇到的问题。如果在这种学习与思考的过程中产生我们自己的理解,我们学习亨廷顿的理论的目的也就达到了。第二篇: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后感公管11011110020102朱嘉赞《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后感读这本书的时候一边读一边会浮现书中的各个关键词。政治秩序,政治衰朽。共同体,政治制度。政治参与度,现代化,现代性,公民政体,普力夺政体等等,不断在脑子里梳理各个词之间的关系。本书以“各国之间最重要的政治分野,不在于他们政府的形式,而在于他们的政府有效程度”这句话开始全书的论述,指出拥有政治共同体的国家政治制度比较稳定。作者赞成李普曼的观点“最大的必需品莫过于被统治”,我也觉得这句话说的很好,这句话强调了政治制度的有效性,只有拥有有效能的,有权威的,合法的政府才能更好的,虽然我们强调自由民主,但有时候被统治比全民自治更更稳定社会,发展政治。文中说道,暴乱和动荡是社会急剧变革、新的社会集团被迅速动员起来卷入政治,而同时政治体制的发展却又步伐缓慢所造成的。在我看来这应该这就是政治的供需不平衡吧:社会满足不了大众参与政治的需求,即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适应,落后于经济基础。书上有些观点对我原来的观念是一个巨大的冲击,比如说作者认为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目标,在二者的进展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不管是以往的自我感受,或者是第2页共19页高中政治课本教给我的都是经济与政治相互影响,经济的良好发展促进政治稳定,政治稳定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促进经济增长,反之亦然。阅读作者举的例子,我还是不要赞同他的观点,还是觉得政治与经济有关系,两者能够相辅相成。再比如“政府的建设必须先存在权威,而后才谈得上限制权威”这句话给我很大触动的,可能生活的时代环境有关系,中国政治的现状:政府权威大,权力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