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拍摄雾霾调查》观后感苍穹之下,你我之上——《柴静拍摄雾霾调查》观后感2014级外国语学院英语孙飞燕2014411315周五下午503这已经是第三次看这部纪录片了,每次听到柴静在片中的呼吁内心难免泛起波澜。在两会筹备之际,柴静将她的调研资料都提交给了全国人大,引起了有关部门和专家的高度关注。也就在2015年初的腊八节,她站在了星光影视园的演讲台上,面向观众和摄像机背后的大众,心情起伏地从女儿出生时患有良性肿瘤为切入点向观众们阐述了雾霾是什么、它从哪里来、我们怎么办。其实在柴静说出这些事情之前大家都知道现在空气质量不太好,尤其是作为北方地区生活的我们,贪婪的站在阳光底下,渴望蓝天白云,但即使是这样地上还是能看到煤灰的碎屑、远处的楼房还多少看不太清楚灰蒙蒙的、吸一口空气还多少有点呛人的味道""尤其是冬季,人们燃煤供暖,空气中处处弥漫碳燃烧的味道,可我们并没有重视这些,总觉得环境的污染与我们无关,每天照常上课学习,很少有学生真正关心每天天气的好坏,即使是雾霾天气,在并不发达的城市中,也很少见有人在路上戴着口罩,如此看来,当今中国公民的环保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还十分薄弱。柴静拜访国内外多家研究大气污染的权威部门和学术机构,调研污染空气的企业、事主及其背后的执法困境,用了数百个数据、几十张图表,为我们拨开雾霾背后的层层真相:燃煤和燃油消耗量大、相对低质、前端缺少清洁、末端排放缺乏控制,而这些问题的监管执法又很难落实。没有严惩不贷的手段,就难有改进和创新,就会让金山银山和矿山毁掉青山绿水和蓝天。为此,她呼喊,她奔走,她在担当曾为新闻媒体人的社会责任。“天似无边秽布,楼阙隐于浓雾。无奈晚归人,蹙眉掩鼻遮目。撑住,撑住,风雨即临环路。”这首打油诗道出了当今第1页共3页雾霾盛行的情景,让人笑,也让人无奈。一系列现象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我们的车越来越多,车越多越拥堵,用的劣质油品越多,雾霾也就越来越多""为什么油品不升级。为什么不依法处理不合格的汽车。这些问号一次次被砸开,部门之间的推诿、博弈随之显露""当今社会,我们的环境确实在被不断污染着,为什么越来越严重。国家的监管部门、环保部门到底在干什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厂商违规排放废气。太多太多的问题暴露出来,这到底是为什么。来到曲阜上学,在我的印象中大部分还是晴天,也不知是慢慢长大更加关注天气的缘故,还是天气真的有变化,总觉得每一周总有那么几天是阴天,让人感觉压抑无比。在校园里,也时不时的看到戴着口罩的学生,但毕竟是小数,就这样,我们每天都暴露在被无数看不到的有害颗粒物包围的环境下。在我的家乡同样也是污染随处不在,周围的化工厂无时无刻不排放废气,空气中总是有一股刺鼻的气味,而和我一样的孩子都是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想想真的很可怕。我们都知道,英国因煤炭成为日不落帝国,也因为煤炭成为受污染伤害最严重的国家,最后英国人痛定思痛,淘汰高危的落后产业而与此同时代替它的更清洁的能源产业冉冉升起,英国的生产能力不降反升,十年之后污染下降80%成功摘掉了“雾霾之都”的帽子""而我们国家呢,是否也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来避免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发生。这是必然的,柴静的叙述引起了全国的关注,那我们就应该分析问题,一步一步解决问题,来创造更加美好的社会。我们要知道环保不是负担,而是创新,保护落后是无法创新的,政府要做的不是要补贴落后的产业而是要制定公平的规则,给予新兴行业发展的机会,创新终究能带来惊喜,完成转型。理清思路,追究责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从公权力部门抓起,落实各项法规,重拳惩治不作为的部门、钻空子的企业、无视法的个人;从身边改起,与有污染的企业、有扬尘的工地、冒黑烟的车辆、排油烟的饭店作坚决的斗争;从自己做起,少烧煤炉子、少开私家车、少买排碳量大的企业产品""包括这第2页共3页次她拿出自己前年出书赚来的百万稿费拍摄和制作了这部让人震撼的纪录片,以及由此引发人们对环境保护、绿色发展、能源体制改革话题的升级式讨论,也是一个唤醒人们麻木神经的实实在在的行动。若是人人都这么毅然决然地捍卫我们这颗蓝色星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