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矿沉浮读后感今天读了新华社记者沈小波的文章,读后心情沉重。昔日中国煤炭业翘楚兖矿集团悄然沉落,为挽救业绩快速恶化的困局,兖矿集团连番祭出断腕举措——不仅管理层薪酬拦腰斩断,普通员工取消奖金,同时还清退数以千计的非在册用工。非在册用工绝大多数是职工家属。而每年面向职工子弟的招工,也终于告停。看到这些措施,我不禁要拿兖矿集团和我就职的晋煤集团比较。同样是煤炭企业,晋煤集团在这次资源争夺中没有取得骄人业绩,虽然提出了亿吨基地的建设,但是没有很好的执行。造成新老矿井接替乏力,资源储备不足。而且我们走的是和兖矿集团很相似的发展路径,即发展煤化工。黄金十年我们没有意识到资源的重要,没有全力抢夺资源,而是全力合并煤化工企业,虽然也对主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我们所做的不是高端煤化工,不能为企业带来利润。同时以煤为基的理念被弱化,造成煤炭地位直线下降,在省内排名也落后于兄弟单位。面对这些事实,对标兖矿集团,我们发现了自己的不足。贺董的讲话给我们指出了工作方向和目标。为了实现以上目标,作为一名基层管理者,我觉得我应该带领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自己的企业出主意,想办法。做到节能降耗,为企业增加利润。为晋煤集团再次创造辉煌贡献自己的一份责任。第二篇:《兖矿沉浮》读后感《兖矿沉浮》读后感在1月28日下午,我在办公室新闻网站上认真阅读了《兖矿沉浮》这篇文章。文章很真实、很客观,让我们了解了一些以前未曾听到,也未曾看到的事情,深刻揭示了昔日煤炭界翘楚兖矿的兴衰,作为一名晋煤集团这样一个煤炭行业的职工,给我带来了极大地震撼和反思。文章《兖矿沉浮》直面兖矿错失的发展良机和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围绕着兖矿发展的时间脉络和历任领导的决策执行展开了深刻的剖析,通过展现兖矿沉浮,提醒我们: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企业的发展要把握住历史的机遇。阅读完文章第1页共14页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在企业改革的浪潮中,我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企业员工,对于改革,我有话要说:1、对于煤炭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而言,精简机构和人员势在必行。正如文中张新文批评兖矿人员设置存在“职责不清晰,人浮于事,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这些严重阻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因此,精简机构和人员是煤炭企业改革的重点,有助于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节约资源,提高经济效益。2、和兖矿同样,作为大型地方国有企业,企业与地方政府之间、企业内部人员之间都存在着“彼此盘根错节动辄伤筋动骨”的关系。在企业改革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同时要不拘一格、公平、公正的提拔领导干部,给普通职工、平头百姓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3、在煤炭行业的寒冬,要充分利用好职工度危求进的心理,“不甩包袱、不将职工推向社会、不轻易降工资、不影响稳定”,并且依次为契机公开全员个人收入以及享受的相关待遇,让大家清晰、透明的了解各岗位、各技能的劳动所得,提高员工自我学习和技能提高的积极性。第三篇:学习1·23重要讲话和《兖矿沉浮》心得体会学习1·23重要讲话和《兖矿沉浮》心得体会张强通过学习贺董、李总1·23重要讲话和认真研读《兖矿沉浮》这篇报道后,我心起波澜,久久不能平静。兖矿的昨天就是我们的昨天,我们的明天绝不能成为兖矿的今天。作为一名普通晋煤人,一定要认清形势,担起责任,把握机遇,为实现企业的美好愿景而奋斗。一、从企业历史中传承精神作为一名晋煤人,尽管从父辈口中听到不少关于晋煤的过去,但对于56年艰苦卓绝、顽强奋斗的晋煤成长史、发展史、奋斗史,还是不甚了了。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对晋煤的认识只是一种碎片化的印象,知道却不全面,熟悉却不深刻。列宁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历史不是抛落在角落里的布偶,而是参天大树的根须。大树要想伸向天空,就要不断的从根须中汲取营养;企业要想屹立不倒,也要从历史中传承精神。第2页共14页晋煤的精神从历史传承到每位晋煤人的血液里,那就是:不怕榜上无名,坚信脚下有路。对于我来说,这也是我的座右铭。一个人在工作中要有做事的态度,不管岗位职位如何,都要踏踏实实的做事,做本职岗位应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