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对比当今中国有关教育现象由于无数次的听到老师和同学推荐这部《蒙娜丽莎的微笑》,所以在一个悠闲午后,找到这部影片来寻找它之所以得到各种赞誉和推荐的原因。这部以美国1953年至1954年为背景的关于卫斯理女子学院的故事,颇像另一部影片,即《死亡诗社》,甚至有人认为这部《蒙娜丽莎的微笑》是女版的《死亡诗社》。所以不难由此而推出,《蒙》这部电影也是关于一个激进、勇于创新的老师对于一所学校循规蹈矩旧制度的不满而做出自己努力和革新的故事。同样的结局也是一样的,都是以一种表面的失败而告终,《蒙》这部剧中的女老师凯瑟琳最终迫于压力而离开了这所大学,但是她所做的努力却改变了她所教的这一届学校,以至于改变了其他该校的学生。最初,学生们对于这位出来这所贵族学校的凯瑟琳报以了一种蔑视甚至瞧不起的态度来对待。但是慢慢的,经过凯瑟琳的努力,学生接受并喜爱上了这位与众不同的老师。关于这部影片给我所带来的震撼,可能是非常大也是各种琐碎而零散的。影片开始的开学典礼,虽然带有着浓重的传统教礼的色彩,但是还是能够给现今中国的教育带来很多的启发。片头新学期开始的时候,很独特的开学典礼,叩响礼堂的大门,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感觉,校长在询问着“是谁在敲打学习之门。”而学生代表的回答琼安的回答为“我代表所有女性。”之后的对话便是带给我很多的思考“你寻求什么。”“通过努力学习唤醒我的心智,并奉献毕生于知识。”“那我们欢迎你们,所有追随你的女性都能进来。我宣布本学期就此开始。”还记得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和我们讨论,为什么现在学生很少会去看老师布置的阅读书目,哪怕是规定了章节内容很少的一部分,我想原因可能有一部分便是现在中国的大学生甚至是研究生,并不以“努力学习唤醒心智”为目的,更不要提那“奉献毕生于知识”了,现在中国的大多数学生终其一生学习的目的便是为了找寻到-1234-第1页共18页第二篇:《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她是一抹时代的异色,仅此而已——观影片《蒙娜丽莎的微笑》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年级:11级对外汉语姓名:陈思学号:110110029有必要先给出这部影片的简介(来自网络,有删改)。1953年美国被誉为“没有男子的常青藤”的wesley女子学院,新来了位艺术史老师,名叫katherine,她是个美丽成熟的女人,刚刚大学毕业,在大学里接受了自由改革思想,立志要成为一名杰出的教授。50年代的美国上层社会封建思想仍旧非常严重,wesley里的学生们大都有着良好的家庭背景,学识广博,但学院对学生的教育不是教她们如何获得自己感兴趣的学科知识、获得个性发展,而是以今后的婚姻状况来衡量她们的价值,她们学习的目的无非是嫁一个好丈夫。katherine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沿袭学校一贯的教学做法和风格,她不仅挑战学校的一些做法、规矩,而且鼓励学生发掘自己的兴趣,并且大胆去实践她们的想法。最终她以特立独行的作风,丰富的艺术史知识以及风趣热情的个人魅力,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被学生称为“蒙娜丽莎”。如果十分是满分,我会给这部电影打八分。必须说katherine在剧情开始的表现我就不很满意,新学校新学期的第一堂课,学生对她给出的画作应答如流,不管是作品作者、作品内容、还是创作时间、风格,她们似乎早已烂熟。但面对学生几句简单的阐述,她就表现出极大的恐慌和无措,难道对于一幅极有价值的画作来说,短短几个字的概括就足够完结了吗。她广博的学问、前卫的思想都去了哪。糟糕的第一堂课之后她变换了风格,脱离课本,给出一些非常规的作品,引导学生去思考何谓艺术、由谁评判,这才真正进入了katherine的角色,但这个转变很容易给人一种穷途末路的反弹,于是她在革新方面的价值也就跟着削弱了。katherine带着她的自由精神来到wesley,当仍处于传统观念中的学生接触到她时,自然会像扑面而来一阵新鲜的空气一样感到清爽、振奋,我认为片尾bill说得对,katherine来第2页共18页wesley“不是帮别人找到生活方式,而是帮别人找到她的方式”,katherine排斥传统的婚姻生活,她拒绝自己的人生被婚姻、被家庭妇女这样的角色禁锢,她也试图避免她的学生掉进她自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