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叛逆悲情的文学时代浙江文学三十八年》读后感题目:《一个叛逆悲情的文学时代——浙江文学三十八年》读后感课程名称:浙江历史与文化教学班号:0447序号:27专业:人文教育班级111班学生姓名:陈迪美学号:11120133指导教师:姚建根职称:副研究员完成时间:2013年12月10日成绩:《一个叛逆悲情的文学时代——浙江文学三十八年》读后感摘要。民国时期,浙江文学大放异彩,几乎占了整个民国文学的半壁江山,究其原因,主要是在于浙江人民骨子里的叛逆与悲情以及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鲁迅深邃厚重,塑造了以阿q、祥林嫂为代表的心酸命运的悲情;郁达夫嫉恶如仇,塑造了青年有心无力、报国无门以及对命运茫然的悲情;而阿垅和穆旦历尽乱世之殇,笔下是沉重慷慨又激昂的悲情。这些悲情,都将我们引向反抗封建、反抗命运之路。而戴望舒一首《雨巷》,引得人向往又迷惘,徐志摩之浪漫,最终也敌不过一场空欢畅。历史竟是悲情如斯。关键词:浙江文学;叛逆;悲情;爱国情怀可以跨越而过的是千山万水,跨越不过的是一段段历史的悲情。可还记得那些曾经耀眼夺目的星光,而今早已陨落,剩下的只是后人对他们的怀望;可还记得那些曾经踟蹰而行的迷惘。而今却只能遐想,然后打开历史扉页,于其上评点一句乱世成殇。浙江文学的三十八年,身处的是一个叛逆悲情的文学时代。因为叛逆,所以斗志昂扬;因为悲情,所以刻骨铭心。或许,也正是因为叛逆悲情,所以才在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上,闪耀出漫天璀璨的群星。刘鹤先生的《一个叛逆悲情的文学时代——浙江文学三十第1页共22页八年》,顾名思义又毋庸置疑,这本书上记录着浙江人在民国时期妙笔生花的轨迹,书写着一个个文学星座的黯淡与崛起。正如严家炎先生所说:“鲁迅是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乡土小说和散文诗的开山鼻祖;周作人是‘人的文学’的倡导者,现代美文的开路人;茅盾是文学研究会的主角,又是社会剖析派小说的领袖和开拓者;郁达夫则是另一个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健将,小说方面的主要代表,自叙小说的创立者;徐志摩是新月社的主要诗人,新格律诗的倡导者;丰子恺则是散文方面一派的代表。”[1]:这本书主要记载的便是这些文学巨匠在促进民国文学繁荣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然,也不止这些,首先,作者匠心独运,充分肯定了翻译文学和报刊新闻学的价值与地位,同时肯定了浙江人在这两方面都为民国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另外,作者开风气之先,一改现代文学史不研究电影文学的做法,在“新散文论·新戏剧论”中专设章节,将电影文学与话剧文学并列进行研究,弥补了中国现代文学史对电影文学研究的缺失与不足。然而,无论是在叙写新闻还是小说,无论是在赏析诗歌还是散文,无论是在点评电影还是戏曲,作者都要透过对这些作品点点滴滴的介绍,来传达一个思想主题,那就是浙江人的反抗意识与叛逆精神,以及由此表现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在导论的第二节当中,作者专门点出了叛逆文化精神对浙江新文学的影响。“从鲁迅的《狂人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狂人“的叛逆、《故事新编》的反讽,以及从《阿q正传》、《故乡》、《祝福》当中的阿q、闰土、祥林嫂身上,看到反传统与悲情;从郁达夫的《沉沦》,我们可以看到叛逆与抗争;从矛盾的《子夜》骨子里的否定与抗争;从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看到侵略者铁蹄下的悲情;从阿垅的《南京》看到被侵略者屠杀的悲情。”[2]民国文学三十八年,同时也是悲情文化的三十八年,是反抗文化的三十八年,外有帝国主义的侵略,内有统治者的争权夺利,腐败不堪,充满叛逆色彩的浙东人与充满开放精神的浙西人以各自不同的笔风,一同书写了一首首荡气回肠的爱国长歌。如果说叛逆与悲情精神对浙江新文学有重要影响的话,那第2页共22页么这种叛逆与悲情精神的代表便要首推鲁迅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在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慢慢地走进鲁迅,了解鲁迅,从学校的走廊和教室的墙壁上悬挂着的他的名言警句,到课本中他的一篇篇小说,一首首仿古诗,都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中烙下深深的印记。再从《少年闰土》到《社戏》再到《祝福》,每一篇文章的结尾,都给人留下无限的怅惘,每每回想,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