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巴菲特那样管理资金》读后感《像巴菲特那样管理资金》作者的身份是一家资产360亿美元保险公司的全球股票战略研究中心负责人。所以,本书更多地从投资经理的身份、从资本管理的角度、以及从作为股票投资者内心的能力范围等方面,对巴菲特进行叙述。可以这样说,一般的关于巴菲特书籍,主题主要是他的股票投资策略,是他的“股神”身份。但本书,却关注的是,巴菲特公司管理、资本分配人的身份,以及他在资本运作上的内心世界。本书的英文原名是“真实的巴菲特:资本管理者,人民领袖”,不过我发现,其实中国没有人能够真正复制巴菲特的。一个理由是,我们没有巴菲特那样的资金结构,可以用保险公司巨额的浮存金去投资,这相当于一个免息银行。这样的资金让巴菲特可以不停地买进,越跌越买。而对于我们一般人,那是不可能的。另外一个理由更重要,那就是,巴菲特不仅仅是一个投资者,还是一个顶尖的经理人。下面是一些经典细节列举1、经验表明。1)高度多元化的公司是极其没有效率。在人力资源上很难管理而且很难决定究竟哪一个部门应该得到资金。在这一过程中资本被浪费了。2)多数并购和兼并都会辜负进行并购的人的希望。3)让经理们各自为战是危险的,因为他们会习惯性地只考虑自己小部门的利益,而不是为公司的整体利益服务。但老巴头和查尔斯.芒格正是做着这些,为什么他们会成功。这值得思考。他们把投资机会,或者貌似投资机会的东西分成四块:1)重要的和可知的;2)重要的和不可知的;3)不重要的和可知的;4)不重要的和不可知的。1)就是你能力范围内的投资机会;2)是虚幻能力范围,是超出你的。对于两者,要进行理性和心智上的区别。2、作为资金调拨者,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与投资标的发生感情。感情是积累出来的,也许在最初这的确是个不错的企业,但形势会发生变化。而因为与这个行业熟悉,因为对这个公司熟悉,因为对这里面的人有好感,你总自欺欺人告诉自己会好转什么的。案例是老巴头对纺织品的投资。第1页共25页3、神经生理学家威廉.卡尔文说,“一个才华横溢的人看来常常会在片刻之间就能"迅速"产生许多想法。”老巴头的合伙人芒格就是这样一种人,通过广泛的、跨学科的阅读——涉及数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经济学、概率论、进化论、行为心理学等——他发现了世界间的联系,即所谓栅格理论。因为知识范围有缺陷、认识有缺陷,人们在决策中就会存在偏见、凭经验行事和受感情因素影响。多看优秀的书、多和优秀的人谈话,能帮助抵抗这种影响。4、多数公司的老总对于资金调拨(即决策把企业的经济资源,包括盈利、融资等往哪里投)并不在行,因为多数老总都是因为在诸如推销、生产、设计、行政,有时还是因为体制方面的策略出类拔萃而升迁到最高位置上的。正是在这种状态下,股权投资平台下的子公司ceo,必须不仅仅作为一个合格的ceo,他必须能理解更大的集团图景。让他们接受资金调离,却又不影响工作积极性,唯一的一种方式是在企业管理中植入“像所有者那样行事”的基因。“你们也是老板,只不过职位是子公司的ceo罢了。”芒格的观点是,让手下的经理从内心深处为自己的行动负责,而手段是沟通。“如果你总是把为什么告诉别人,他们就能更好地理解,他们就会认为这件事很重要,所以他们就会更愿意持续服从。”5、巴菲特对并购发生后的管理层激励计划十分在意。这往往也是他收购一个公司后对公司内部机制作出的惟一改变。“力求使补偿问题和资产分配一样合理。”有三点特别有意思,在激励机制上,他会告诉子公司管理层,“站着不动不一定会有损失,别热衷于一味追求扩张;他还努力在管理层中树立起多余资本大观念,鼓励经理把多余的钱送回总部。这都是有机制保障的;最后,他不断提醒手下经理,他不会因为必然取消盈利在平均水平之下的业务,即不会通过短期表现来评价业绩,所以经理们没必要出于感受到生存威胁,而批拼命试图提高利润率,手段比如“继续往有问题的项目上投入资金”。6、寻找并购标的时,要关注“特许权”的耐用性:计算环第2页共25页绕一个企业的护城河有多宽。最好是一个大城堡和一条又深又宽的护城河,里面有鳄鱼。五大标准是:1,大宗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