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下来的孩子》读后感不知道大家对于这本书《剩下来的孩子》有什么样的看法,很多人看过之后都会有不同的感受,相信大家看完之后都会有很多感悟,一起来看一下这篇文章吧,希望大家会有所感悟。对于孩子,有很多父母只管生养,却从来不去思考如何给予适当的爱和教导,最终和孩子形同陌路,甚至让他们变成了危害社会的魔鬼。《剩下来的孩子》这部小说中那个闯进校园举枪扫射的男孩就是这样一个魔鬼,而主人公扎克和他死去的哥哥又何尝不是缺乏父母的爱和教导的受害者呢。01这是一部弥漫着悲伤氛围的小说,它以一个6岁小男孩扎克的视角,讲述了哥哥安迪在校园枪击案中被杀以后,妈妈无法释怀、执意报仇,一家人陷入无休止的不幸,最后差点走向支离破碎的故事。故事通过孩子的角度进行讲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在扎克眼中,安迪并不是一个好哥哥。安迪和他相差三岁半,并且总是欺负他,所以一开始对于安迪的去世,六岁的他是不明白什么是悲伤的,他甚至有些欢喜,因为他觉得再也没有别人来分享父母的爱。但是哥哥死后,妈妈沉浸在悲伤中,连原本给他的爱也消失了。因为那个杀害安迪的凶手已经被警察击毙,于是妈妈把仇恨转嫁到了凶手的父母身上,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如何报仇这件事上。这使原来的衣着得体、温柔爱笑的妈妈,变成一个动不动就哭闹咒骂的可怕女人,变得不关心扎克的生活学习,让扎克感到非常孤独。故事从头到尾,妈妈似乎对死去的安迪更加看重,但在接下来的故事回忆中,我们却发现,安迪活着的时候妈妈也同样忽略了他的感受。安迪很早就被医生诊断出了对抗症,这种病主要表现为长第1页共3页期反复的顶嘴、暴怒和怪罪他人等逆反行为,所以安迪其实在家中是小魔王般的存在。然而安迪的狂躁、叛逆,其实不仅仅是心理疾病的影响,很大程度上还因为父母的爱与教育没有到位。妈妈把他每天的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学这个学那个,却从来不去关心他的感受,接纳他的情绪,所以他才会以这种过激的方式寻求父母的关爱。02这样的情况在很多家庭都出现,要是孩子出现逆反行为,父母才会心疼和担心,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孩子会通过说反话、打架、不学习等方式去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安迪就是典型的例子。而如果孩子像扎克那样不哭不闹,那么父母便会认为他很懂事,对他投放的关注会相对更少。所以,当扎克受够了父母的忽略,开始变得敏感易怒、尖叫、摔东西的时候,父母才惊愕发现自己对孩子的忽略带来了什么。其实,为人父母,并不是把孩子养大就算成功了,我们还要给予他们爱和教导。电视上曾报导过一则新闻:一名男子和妻子吵架,竟然趁妻子睡觉掐死了她,杀人后他还用妻子的手机伪造各种不在场证明,企图瞒天过海。后来他在供述中提到了自己的原生家庭,原来他父亲对待母亲也是各种暴力,最后导致感情不和而离异,他从未得到过父母正确的爱和引导,因此在心理上和行为上都产生了巨大的扭曲。小说中那个枪杀学校师生的男孩,也同样没有从父母哪里得到足够的关爱和教育。男孩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早早就显露了抑郁倾向,他在自己的网站发布消极言论,还浏览许多暴力网站,同时还偷偷购买了好多枪支存放在家里。而这种种,父母竟然都没能察觉,可见这对父母对孩子是多么忽视。在孩童时代若是缺失了父母的爱和关注,并且没有得到很好的教育,那么,天使一般的孩子,也有可能会变成伤人的恶魔。03这部小说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剧烈轰动,并迅速登上欧美各第2页共3页大榜单。这部作品的热销,除了作者所叙述的故事校园枪击案是近年来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外,还因为她在书中传递的父母如何爱孩子这个主题。小说的作者莉安侬纳文,在写作领域,算是一名新人,这是她出版的第一部作品。然而,作为一个母亲,在教养孩子方面她却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思索。她通过深入的观察和思考,巧妙地从一个小男孩的角度,将孩子所需要的爱和教导一一呈现给读者。尽管是从孩子的视角进行故事叙述,但是在语言处理方面,作者对于文字的把控能力非常好,读起来没有任何违和感。阅读的时候我们会以为自己就是小扎克,以他的童稚看问题,并且感受周遭的变化。比如书中描写扎克因为紧张脸迅速涨红时,写到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