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铁道兵观后感----《永远的铁道兵》观后感“背上了那个行装,扛起了那个枪”片尾曲响起、字幕淡去,我知道十集纪录片已经结束,可那些道不清的情愫总是挥之不去的萦绕在心头,甚至越积越浓,让我渐渐有一种窒息的感觉。没有发展需要以生命为代价,没有任何发展不以生命为代价。去年刚培训报到那会,单位副总跟我们讲了铁道兵也强调了牺牲,我当时特别不以为然,修路建桥又不是打仗,牺牲了那么多人需要过分歌颂。如今看了《永远的铁道兵》,处在这个阶级再去看他们,在资金不那么充沛、机械设备不那么充足的历史条件下,假如铁道兵不值得钦佩,这份有生命危险的苦差就没人干,如果这个国家没有人愿意当铁道兵,当灾难来临的时候牺牲的是更多人,没有付出代价就不会有成就,铁路对于他们是用生命在修筑,对于付出惨重代价的人是悲哀的,但对于更广的人却是幸福的,铁道兵付出了代价,而我们享受了结果,牺牲的是他们,乘车的是我们,那么多高难度的工程,如果是我处在那个节点,于现在都不敢想象的面对,而他们却能做到每天的物质交换。影片里的一幕幕我不知道如何描述,也许任何评价对于他们都是苍白的、无力的。征服定时炸弹的李云龙彰显了铁道兵的智慧与胆量;登高英雄杨连弟在援朝战争中就那样被炸弹夺去生命;挖隧道出现地陷,战友被陷进,战友去救被陷进,前仆后继的战友被陷进,他们跳下去的时候难道不知道自己会死吗。烈士墓园里的无名碑让我想将他们放在心底最深处,心中却空空的,仿佛丢了什么,却不是疼痛,而再回想培训报道那会,突然觉得自己特像个傻逼。“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1978年7月4日,叶剑英元帅亲笔题词颂扬铁道兵精神。“大军打到哪里,铁路修到哪里”铁道兵在轰炸与不断轰炸的朝鲜中部抢修了一条钢铁运输线,粉碎了美军的“绞杀战”,为什么他们面前无险阻。因为铁道兵本在战火中成立,第1页共7页因为铁道兵敢为天下先;“地质博物馆”之称的成昆铁路征服了大自然、嫩林铁路开进了深山密林引领人们走进了新时代,为什么他们面前无困难。因为百废待兴的家园还离不开他们,因为要摆脱落后只能卯足了劲。铁道兵用他们的双手构架起了新中国崛起的框架,用年轻的肩膀挺起了新中国不屈不挠的脊梁,挺近大西北、滦水天上来、军魂永不散,他们让中国铁路成功地越上了世界铁路之巅,在生命禁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建设奇迹。静坐屏前,与《永远的铁道兵》一起回眸那些历史画卷,对于工程的我们,如今没有那承重的负担,我们更多的是在补课,补工业化的课,如何完善制度降低死亡率丢去那些无奈;如何传承铁道兵文化,弘扬铁道兵精神。当几十年后我们的人生轨迹被翻拍,我希望子孙可以少去那些曲折,就像我们看待上一代人来评价我们,至少他们可以在繁华的旅游途中这样写到:我们的爷爷是如何在大山与沙漠中耐住寂寞、忍受与家人分隔两地的孤独、克服天堑,修建了如此的钢铁长龙。姚波第二篇:《永远的铁道兵》观后感观《永远的铁道兵》后感近日集团公司组织全体职工观看学习央视珍贵纪录影片《永远的铁道兵》,青荣城际铁路第二项目部利用晚上施工回来组织全体职工逐集进行认真观看。经过观看影片,我了解到:铁道兵作为解放军队伍中一个特殊的兵种,自从组建以来就承担着特殊的使命,那就是“逢山凿路,遇水架桥”,战士们高唱:背起了那个行装,扛起了那个枪,雄壮的那个队伍浩浩荡荡,同志啊你要问我们哪里去呀,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解放军的队伍打到哪里铁路就修到哪里。已成为铁道兵战斗生活的真实写照。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他们在艰难的岁月里,天当被、地当床,为新中国铸就起了一条条钢铁大动脉。虽然回不到当年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不能亲身体会当时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时铁道兵会战,但通过观看影片,那第2页共7页些艰苦岁月“汗水溶化千层岩,风枪打通万重山”,这是铁道兵战士在不同的环境中锤炼出来的豪言壮语。他们铸就的“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美帝国主义的衰叹,也是祖国人民和朝鲜人民对铁道兵的赞誉。从铁道兵到中国铁建,他们无怨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