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人格教育》优秀读后感后来在与其父母沟通后,我从他们不断掩饰孩子的错误,为孩子开脱的言语中就感受到他们对小凯的宠爱,我想这或许是导致小凯行为的一个原因,因为小凯在学校并不受同学喜爱,与他在家中的地位截然不同,也许是这样的反差导致他用了错误的方式来引起学生和老师的关注。是他在“自卑而超越”的过程中,缺少合理的追求优越感的手段,进而选择了一些虽对其自身无益,却能吸引关注和体验成功的错误路径。当然这只是我目前的猜测,还有待证实,同时人的性格受各种因素影响,我还需对小凯不断观察,并与其父母不断沟通,找出真正能帮助到小凯的方法。非常感谢这本书,帮助我意识到自己在教育上的问题,引导我向正确的方向前进。第二篇: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读《儿童的人格教育》有感最近学校推荐看一本书《儿童的人格教育》,第一次听到这个书名,我想这大概是一本关于如何教育孩子培养健全的人格的书吧。儿童的人格教育对于教师来讲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问,于是我毫不犹豫入手了这本书,拿到的时候,我很庆幸,这本书不是很厚,应该有足够的时间可以阅读完。但直到翻阅了其中的内容之后,我才发现我想的太简单了,这毕竟是一部心理学著作,书中的内容深刻而丰富。由于知识浅薄,对于书中的很多内容我还是懵懵懂懂,我甚至开始迷茫,到底什么是人格,在我的理解里,人格是人的性格与品德,但是书中的理解与我的还是有点出入的。于是我查阅了汉语词典,其中的解释是这样的“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人格的形成是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环境、教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人的人格结构形成于童年期,要解决一个人的人格心理问题必须从他的童年着手。阿德第1页共9页勒也反复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儿童培养和建立独立、自信、勇放、不惧困难的品质和积极与他人、集体合作的能力。在本书的阅读过程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两个词。“自卑”与“优越”。阿德勒的一个教育思想就是自卑而超越,他认为只有让学生感到自卑,他才能追求超越。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它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激励他尝试通过改善自己的处境来消除内心的自卑感,他把自卑与补偿看作是追求优越的动力根源。阿德勒认为,人的心理总是充满着有活力、有目的追求。儿童自出生起,就不断地追求发展,追求伟大、完善和优越的希望图景,这种图景是无意识形成的,但却无时不在。这种追求,决定了儿童一生的具体行为。儿童对于希望图景的追求,还源于另一个重要的心理事实,即人的自卑感。所有儿童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它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激励儿童通过各种方式来消除自卑感,追求优越感。所以自卑感是儿童发展的基本动力。自卑感和优越感是同一基本事实的两面,难以截然分开。但是,当自卑感过于强烈时,儿童最终只是在心理上而非行为上加以克服,这是问题学生产生的根源。因此,解决问题儿童的问题,要防止简单的训诫,而应该从儿童的整体人格入手,检查儿童理解事实以及做出反应的方式。因此,对于问题学生,教师应该学会洞察儿童追求优越感的方式,加强鼓励,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引导孩子反思并改变错误的方式,逐渐走到正确的道路上来。读到这里,我也开始反思自己的工作,对于班级的一些问题学生,有时可能缺少耐心,只是简单粗暴的教训,而没有真正地深入了解这些学生产生问题的原因,没有探寻到现象背后隐藏的心理因素,以致于很难找到有效合理的方式真正引导问题学生的成长。通过阅读此书,我收获了很多。教育是一件工程,特别是儿童的人格教育,它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基础,我们应从细微处,从平时中,从细节上做起,为国家培养些不平凡的人。第三篇:《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定稿)一些关于人第2页共9页格养成的蒙太奇思考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当一个人的行为累加成一个人的命运,感慨行为的巨大影响力时,我们也不难看到性格对命运的直接影响。百度搜索“人格和性格”出现1570万个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