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门》读后感《卡门》读后感1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名为《卡门》。卡门可以说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她死在爱他的人的刀下。读这本书时我感到激动、震惊,又在激动和震惊中追逐着这位放荡的波希米亚姑娘的各种奇特的思想和行为。卡门像一股不肯循规蹈矩的流水,愿意奔向哪里就奔向哪里。她狂放到了荒唐和邪恶的地步:她由于讨厌一个女工夸耀自己有钱,竟然用刀子在那位女工的脸上划了十字。她行骗、劫物,随心所欲地取笑人、捉弄人。她可以为自己所爱的人而献出一切,又可以随随便便的抛弃他,就像扔掉一块破布。她不顾一切地帮朋友反抗死亡的命运,但同时又专横地把他拉上了一条罪恶的道路——当强盗。是的,她又像一股惊心动魄的祸水,把动乱和牺牲带到它流经的地方。但是,多少年来,读者并没有把卡门当做一个批判的对象,相反,卡门这个故事被改编成话剧而广为流传。我也被卡门深深地吸引住了,这是因为卡门的所作所为恰恰与当时那个伪善的社会相对立,我不断感到卡门对当时社会束缚的突破,感到她从逆反中向上的最求。她对深深爱她、而她已经不再爱的人说:“继续爱你,这不可能。和你一起生活,我不愿意。”她是多么真实的人。对于卡门来说,理想和自由远远高于生命,她轻抛生命来追求理想和生命的性格,她的行为、为人,正如作者描写的一样:她的每一个缺点总有一个优点作为陪衬,而这个优点在对照之下,变得格外显著。通过《卡门》这本书我懂得了一个道理,自己的理想必须追求,就如卡门一样。心所向,持以恒。《卡门》读后感2假期里,我读完了法国作家梅里美的经典之作——《卡门》。梅里美的小说非常好看,借用流行的字眼,就是很有“刺激性”。一个半世纪以来,始终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他和雨果、巴尔扎克是同时代人,在当时的文坛上也是齐名的。不过,从作品的数量和深度来看,如果把雨果、巴尔扎克的著作比作“大型超市”的话,那么梅里美的小说就是“精品第1页共10页小屋”了。梅里美的小说篇幅不长,数量又不多,就反映社会的深度和广度,也远远比不上雨果、巴尔扎克、司汤达的作品,但依然显示了永恒的艺术魅力,成为“梅里美现象”。他仅以《卡门》《科隆巴》《伊勒的维纳斯》等十余部中短篇小说,就跻身于不朽作家之列,其中自然有他的独到之处。仅就《卡门》而言,847年一发表,便成为经典之作,而经比才作曲的歌剧《卡门》,又成为西方歌剧的经典。我看梅里美的小说所产生的印象,大致可借用《卡门》中这样一段话来描述:“晚祷的钟声敲响后几分钟,一大群妇女聚集在河边高高的堤岸下。没有一个男人敢混进她们当中。晚祷钟声一响,说明天已经黑了,钟敲到最后一下,全体妇女便脱衣入水,于是一片欢声笑语,闹得不亦乐乎。男人眼睛睁得大大的,从堤岸高处欣赏这些浴女,却看不到什么。但暗蓝色的河水上,影影绰绰的白色人形使有诗意的人浮想联翩,只要略微思索,就不难想象出狄安娜和仙女们沐浴的情景……”这种印象,既不像看雨果《悲惨世界》那样真切,也不像看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那样清晰,而是朦朦胧胧,望见那白影憧憧的浴女,恍若狩猎女神和仙女们在沐浴。也可以说,就仿佛在异常的时间、异常的地点,如同神话一般,又不是神话,而是发生在人生的边缘。不必通读梅里美的全部小说,只需看这本选集就不难发现,这些故事的背景不是人所熟悉的巴黎等大都市,也不是人群密集的场所,虽不能说与世隔绝,却也是化外之地,是社会力量几乎辐射不到的边缘。《熊人洛奇》的圣诞故事,就发生在当时显得十分遥远而陌生的立陶宛。再如马铁奥大义灭亲,科隆巴设计复仇,全是科西嘉人所作所为;须知科西嘉岛不久前才从意大利拼入法国版图,全岛自成一统,有自己的语言,文化和习俗,有一种独特的科西嘉精神,是法兰西文明的化外之地,连岛上的法国本土人也是归入四等公民的外国人,读。岛上大部分覆盖着荒野丛林,高山峻岭遍布,还受着原始的强力控制。原始的强力,这正是梅里美所偏爱的。他在《伊勒的维纳斯》中写道:“强力,哪怕体现在邪恶的欲望中,也总能引起我们的惊叹和不由自主的欣赏。”不过,性格的原始第2页共10页动力,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已不复存在,只有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