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的精神高地,焦裕禄观后感永久的精神高地——观大型电影纪录片《永远的焦裕禄》有感近日,我看了xx省有关部门新拍的大型电影纪录片《永远的焦裕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提起焦裕禄这个当代公仆楷模的名字,可谓耳熟能详、家喻户晓。他为老百姓鞠躬尽瘁的平凡而伟大的精神早在上小学时就打动过我的心,其感人故事和光辉形象几十年来深深烙在千千万万干部群众心中。原以为,在焦裕禄逝世半个世纪后的今天观看《永远的焦裕禄》,只是重温他的精神事迹接受再教育而已。没想到,这部纪录片让许多观众取出纸泪盈眶,心灵受到强烈震撼与感动,灵魂再次受到荡人心魄的洗礼与升华,感到影片拍得太真实了。尽管焦书记所在那段历史离我们有50多年间隔,社会已发生翻天覆地巨变,但焦书记似乎还在我们身边。焦裕禄精神传承到今天,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永久弥新、经久不衰、不会过时,其榜样的力量永远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前行。这部纪录片紧紧围绕焦裕禄在xxxx县工作的475天,展开他生平的主要线索,通过焦裕禄的领导、同事、子女以及宣传研究焦裕禄事迹和精神的作家学者的动情讲述,回顾焦裕禄在兰考475天以及在洛阳矿山机器厂9年忘我工作的感人故事和背后许多不为人知的动人细节,真实而完美再现了大量翔实生动的事例,还原了焦裕禄成长生涯中最光辉、最鲜活的生命轨迹。影片拍摄手法和艺术元素非常有新意,小到每一句解说词、每个珍贵史料镜头,大到整体结构,都极其精致、独辟蹊径。难能宝贵之处是,通过焦裕禄下基层、访民情、抗风沙、战盐碱、栽泡桐、堵风口、雨夜抗洪、带病工作、冒险购买赈灾粮救济百姓等一幕幕感人镜头,让许多对焦裕禄事迹不熟悉的年轻观众记住了焦裕禄这个英名,展现了一个极为真实生动的好干部、好公仆形象。焦裕禄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公仆情怀,是值得我们学习景仰的永久精神高地。焦裕禄视群众为衣食父母,心中时刻装着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他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不为第1页共3页名、不为权、不为利,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真心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一心为了群众日子过得更好、为群众生活能够改善。当年的兰考是xx最艰苦也是最落后的地方,当地县级“父母官”只要一听兰考就流泪、摇头、不愿去,但焦裕禄却把这里当作发挥党员作用、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凭着一腔热血和对党绝对忠诚、对人民无限热爱,毅然决然战斗在兰考,并为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他常说,“下大雨的时候干部不能坐在家里喝着热茶,心里要想着群众,出去看看群众的牲口和庄稼都咋样了。”焦书记这句话,凸显的是他心系群众、牢记群众需求,才能夯实“党员干部服务群众”这一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作为基层“父母官”,每次面临暴雨如注的恶劣天气,身怀肝病重症的焦裕禄仍以杵棍为船,艰辛地到困难群众家中和田间地头奔走。他最担心的就是群众房屋及农作物受灾被毁。焦裕禄践行宗旨的执着行动,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正内涵。他一切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公而忘私、一心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诚心诚意甘当人民公仆。这种精神如今化为永恒的丰碑,永远矗立在广大人民心中。焦裕禄精神之所以感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清正廉洁、一心为民。焦裕禄“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他去村里蹲点几天,每天都按标准缴纳伙食费。得知儿子因为“爸爸是焦书记”看白戏,他马上补票并批评儿子“不能剥削演员劳动”。焦裕禄的亲戚和子女们没有谁从他那里得到“便宜”。他的两个侄子高中毕业后一直务农,多次写信请他找个工作。焦裕禄回信解释说“招工是有计划有政策的,我即使有权也不能搞特殊。”永远不向组织伸手,永远不搞特权,永远严以律己,这就是焦裕禄的高风亮节,这就是他对党员干部道德操守所作最好诠释。焦裕禄对身边工作人员严格要求。他常对通讯员说,你跟我外出要记得带相机,但不准照自己,要多照百姓。他在兰考奋战475天,能找到的焦书记像片只有4张,其中3张还是通讯员偷拍的。这种廉洁奉公的精神、勤政为民的态度,为我们新时期党员干部指明了努力方向:那就是脚踏实地,把群众系在心上,这才是各级领导干部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