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我是猫》读后感夏目漱石《我是猫》读后感【篇一】《我是猫》是一本很好的书,它以犀利的笔锋,强烈的讽刺了日本当时的腐败社会,读者只要细细品读,一定可以品出作者寄托在这本书上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大家一起来看一看这本书到底好在哪里吧,请仔细看。文章站在猫的角度上,俯视日本社会的风尚,粗暴、邪恶似乎已经成为了日本的代名词。但是,作者一人是绝对不能改变日本的,所以,作者把这种思想寄托在这本书上,希望日本看到它,可以改邪归正,与别的国家可以友好相处,这是作者最大的希望,可惜这个梦想还是没能让日本改变,我们感到十分惋惜。在《我是猫》中出现了很多角色,这些角色大部分都与当时日本的社会风气惊人的相似,都是贪婪的化身,虽然有一些人相对来说比较善良,但是贪婪、无知、强暴还是这些人的特色。《我是猫》笔调诙谐,乍看上去像一篇笑话,再细细品读,发现它是一把利剑,刺得我们心痛。这就是《我是猫》,希望大家也来感受它的滋味吧,别的就不多说了。夏目漱石《我是猫》读后感【篇二】1871年,日本开始史上最大刀阔斧的改革,明治维新,经济大步发展的同时,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各种矛盾日益尖锐,36年后的1905年,时年38岁的夏目漱石以《我是猫》一举成名,获得广厚赞誉,更是被认为竖起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丰碑,在日本,享有“国民作家”的美誉。在明治维新100年后,中国也进行了被誉为“世界史上最大规模减贫行动”的改革开放,从1978年开始至今,刚刚好是第三十年,正如凤凰卫视“腾飞中国”的广告宣传语所说,激荡三十年。一个事实是肯定的了,中国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的三十年,也同样是社会问题此起彼伏如一只怎么斩也斩不完的九头怪,在这时候,重读夏目漱石先生的《我是猫》,尤其是最第1页共23页后一章,无异于一剂强心针。小说的前面十章,无论结构或者所讲的道理均类似于杂文,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事无巨细描摹得都异常鲜活,读来嬉笑怒骂自成一体,文字品格妙趣横生。唯独最后的第十一章,老先生几乎是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变,说得神乎其神,专讲文化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且让我们看看先生都写了哪些玄妙之语。首先是两个讨论的前提:1.人只有两条道路可以进入绝对的境界,这两条道路就是艺术和恋爱。夫妻之爱就体现着其中之一。(上海译文新版p343)2.如果你做别人不承认的事儿,不管那件事儿多么好,也是罪人嘛,所以说,人世间,罪人问题是最不可靠的了。(上海译文新版p353)进入正题,小说中猫的主人跟他的知识分子朋友们讨论的是“密探”的问题。1.东方的忘我与西方的自我主人说。“在无意中摸人家的想法这就是密探...在不知不觉之中引出人家的话来,揣摩人家的想法,这就是密探...使用一大堆恐吓的语言,强迫人家听从,这就是密探。”应该说,这个程度上,“密探”代表了现代人之间的疏离与隔膜。接着主人说了他认为的密探产生的原因:“现代人的密探倾向,原因全在于个人的自觉心过分的强烈。”(上海译文新版p368)并且,他进一步解释了他所说的“自觉心”:“现今人的所谓自觉心,可以书哦是过分懂得自己与他人之间有一条截然的利害鸿沟。而这种自觉心,随着文明的进展,一天比一天变得敏锐,从而到了最后,连举手投足都变得不能按自然行事...走进有镜子的房间,每次在镜子前通过都要照一下镜子,每一个瞬间都不能忘掉自己...睡梦中想的是我,醒来想的还是我,这个我到处不离身,结果人的言行只能是小里小气,只能把自己舒服得紧紧的,只能感觉人世是痛苦的。.....在这点上,当代人都成了密探式的人,窃贼式的人。密探干的是不让人发觉,偷偷摸摸尽量给自己找便宜的勾当,自然非有强烈的自觉第2页共23页心不可。窃贼也总在担心自己会不会被发现,所以也势必非有强烈的自觉心不可。现今的人,睡觉也好醒来也好,总在盘算怎么样对自己有利,自觉心和密探、窃贼一样强烈。在二十四小时中总是心神不宁,总在偷偷摸摸地行动,在走向坟墓之前一刻也不得安宁,这就是现代人的心态。”(上海译文新版p369)且不谈他说的现代人的状态是不是完全正确,起码有一点先生说对了,这种源自西方的个体的思想哲学,的确是消极、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