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狙击手观后感精选《女狙击手》是一部由俄罗斯和乌克兰共同制作的爱情战争电影,影片主要由尤利娅别列希尔德和叶甫盖尼齐加诺夫等主演,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这部电影的观后感,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欣赏吧。01电影与小说都只是艺术形式的一种,源于生活,高于真实。只要它给了我足够的震撼,我并不在意它是否真实。这部电影层出不穷的细节令我惊叹,且举几个例子:柳德米拉决定参军。一向严苛的军人父亲面无表情,不置可否。满心期待父亲赞许和送别的柳德米拉瞬间脸上写满了失望,与母亲匆匆拥抱告别...注意母亲揽过了柳德米拉的脖子,想要多挽留女儿哪怕片刻,但伤心父亲绝情的女儿推开母亲,匆匆离去。女战友告知米拉队长阵亡的消息,转递了队长留给她的莫辛纳甘,柳德米拉的表情变化堪称神演技,伸手去接枪时如春葱般美丽手指不由自主地颤抖,那种强烈的悲伤随着抖动直击观众心脏,传递出战争的残酷和女主的绝望。罗斯福夫人掉煎锅导致女主ptsd发作,蹲在厨房地上瑟瑟发抖的样子,实在让人心疼,更不用说bgm响起,狙击侠侣被炮火覆盖,寡言少语却以生命护卫爱人的队长,鲜血流到了爱人脸上.........向来觉得战斗民族的艺术造诣远非好莱坞之类商业行为可比,特别是与战争相关的题材,往往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悲沧。女主在片中表现得越坚强,越让观众心疼女主的命运,进而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作为一个糙汉子,看这部片看到数度泪崩也算是绝无仅有的体验了。看到评论里有人不喜欢对社会主义的抹黑,有人讥笑导演的技巧,我只能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如果没有看过,强烈强烈推荐。。。02第1页共5页先说结论,个人认为这是一部错过也不可惜的战争影片,它对战争人物的刻画带有过于明显的正反派色彩。英勇的光彩耀眼,势力的嘴脸太难看,而以罗斯福夫人访问赫鲁晓夫开局结尾,穿插斯大林劝说美国开辟第二战场和卫国战争三个时间段的叙事手法又并无特别出彩的地方。尽管如此,此片反映出的战争警示不妨当作是思想教育,鞭策自己珍惜和平来之不易。战场上有无数血肉横飞,惨叫呻吟,也有杯盏交错,一时快意,但个人看来最动人的一幕并非帕夫利琴科身负重伤时用引蛇出洞法干掉德军狙击手,也不是引发覆盖炮击时被反身护在身下,反而是她的闺蜜玛莎决定要和飞行员克里沙在战地举行婚礼,但克里沙未能安全归来时,她将简陋的白纱挂在帕夫利琴科头上,疯狂地唱着:我们必须要去爱。玛莎,这个幻想与水手、医生、飞行员或者任何一个好男人逗乐过日子的普通女孩,在婚礼成为丧礼的时候,用她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什么叫做坚强。玛莎在伤员船对着女狙击手还说过一句。喝点酒吧,很快就会过去。酒是忘忧物,酒是般若汤。然而在战场上,酒是生命之水一般的存在,可提神,可消毒。寒冷的俄罗斯大地,多少人靠伏特加续命,就有多少人仗着酒暖冻死在街头。身为一个酒量不太好的南方人,很难体会酒之于俄国人的意义,但想必那是一种融进民族血肉的传承。战争是摧毁人性的,因为激励机制变成了杀敌数量。在影片中随着战争的深入,帕夫利琴科已经不再是拿着枪恍然不知身处何处的新兵蛋子。她枪法精准,变得以记录杀死的敌军人数为荣。这对于士兵来说并非坏事,但对于一个女人来说确实难以想象。但战争面前没有性别。面对弃械投降的德军她,那么避开通信兵要害发出的三颗子弹,更显示出她对敌军已经产生了折磨致死的念头。面对如山倾倒的局势,个人是很难凭一己之力做出什么改变,而身在其中恐怕谁都难说未来什么时候才来。发泄,是一种疏解,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无论电影如何塑造人物,对那个时代的英雄,即使是标签第2页共5页化、标杆化的英雄,我们也该抱有应有的敬意。是他们的鲜血换来了安稳的生活。战场上不仅仅是死亡,还需要思考活着的意义。向死而生,由生推死,愿我们珍惜每一天。03这是俄罗斯的历史虚无主义作品。柳德米拉的事迹其实比电影编造的传奇得多。在16岁的时候被老公始乱终弃,生下了一个孩子。很可能是这段忧伤的情史练就了她后来在战场上杀人不眨眼的铁血。然后在基辅一家兵工厂做女工,随手在一家射击俱乐部练出枪法(八小时工作制),并在职读高中(工人夜校),在21岁时考上了基辅大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