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红燕《千年包公》观后感纪录片《千年包公》向观众呈现一个有血有肉、可亲可敬的包拯形象。全片共三集。第一集《清心直道》,介绍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个性形成的原因;通过包拯家训以及包氏后人对他的怀念,突出包拯清正廉洁家风对世人的深刻影响。第二集《铁面无私》,在真实历史文献基础上用影视剧手法再现“七弹王逵”、“六弹张尧佐”与“断冷清案”等典型史迹,突出包拯铁面无私、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的可贵精神。第三集《以民为本》,通过“断牛舌案”、“匿金案”、“陈州折变”、“不持一砚归”等历史故事,展现包拯以民为本,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的为官为政思想。《千年包公》纪录片通过包公一个个感人故事,来展示廉洁对一个政权、对一个国家、对一个社会的重要性。腐败对一个国家、对一个民族、对一个社会的伤害。通过观看,我从中得到了深刻的教育。就一个国家而言,“清正廉洁之日,则国家昌盛;贪污腐败猖獗之时,则国事衰微。”廉洁的对岸就是腐败,当廉洁的意识不能占据主流的时候,人们往往会不自觉的滑向腐败的彼岸。每一个腐败的故事都是从廉洁意识的淡漠开始的。可以说,礼物是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但是,并非礼物越重,感情越深。相反,从现实的角度来讲,礼物越重,越容易起到相反的作用,容易将你的恩人变成罪人,容易将原本的好意变成坏心。每一次的腐败都是幕后的那双“温暖”的黑手模糊了廉洁的意识,从而打开廉洁的堤口,一发而不可收拾。“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千年包公》通过拍摄这个跨度几千年的廉政文化史,通过历史上这些廉吏和贪官的对比,使人们从中得到廉洁是一种正气,更是一种风气。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但中华民族内心的“青天”观念不会变,被赋予了更为强烈的时代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为民、务实、清廉。一心为民,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第1页共13页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务实重干,坚持重实际、鼓实劲、求实效,扎扎实实地把党和国家的各项决策和工作落到实,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廉洁奉公,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永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坚持依法治国,廉洁与清政并行。维护法律的效力,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把制度关进笼子,让权利在太阳下运行,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深化制度改革,依法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促进公平正义成为全社会共同的核心价值追求。包公的严格执法追求社会正义。包公身上寄托着人们善良的愿望,凝结着社会正义。人们推崇包公就是追求社会正义,这正是包公断案故事的意蕴所在,也是包公司法文化久传不衰的根本原因。第二篇:《千年包公》观后感《千年包公》观后感包公的事迹和精神流传绵延千年不绝,并一直为百姓津津乐道,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廉洁公正的孜孜追求。纪录片《千年包公》这是一部忠于历史的文艺作品。据参与审片的专家学者评价,此片堪称国内近年来历史类纪录片中的精品力作。全片共三集,《清心直道》、《铁面无私》、《以民为本》。5月25日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看了使人眼前一亮。一个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包公再次浮现在眼前。清官,历来是百姓的追求。因为百姓总是那么的善良,那么的易于满足,只要能被官吏帮到哪怕是一点点小忙,他们都会到处传扬官吏的好处。所以,成为一个清官,成为一个好官很容易,帮人民群众办好事这就够了。然而,要想成为一个名垂千古的清官廉吏,这就难了。因为光办好事不行,还得把办好事当成一种习惯,还得能解决百姓的困难,还得能公正的处理纠纷,还得让自己和家人不贪不占,直到生命的终点。跨越历史的长河,在数千年的时空中,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了包拯、狄仁杰、海瑞、于成龙等著名清官,在他们的传奇故事的背后,隐藏着中国人绵延数千年“青天情节”。坚持廉洁奉公执政为民,坚持反腐倡廉依法治国,这既是第2页共13页民心所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必由之路。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厦,离不开我们每个行业、每个部门、每个公民的共同努力。我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