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人王进喜观后感文章摘要:铁人跑到车站找到那个“小知识分子”的场景非常感人:那个“小知识分子”面对铁人和同事愤怒的目光,在他肮脏的脸上泪水满面,可以看得出他内心是非常矛盾的,尤其是铁人的到来,让他感觉到非常愧疚,他甚至不敢看铁人的眼睛,他哽咽着对铁人说:“我……原以为这是一部歌功颂德式的电影,也没有报太大希望,就跟车过去了,没想到看完后竟颇有感慨.应该说,这部电影拍的不算差.铁人就是王进喜,我小学的时候,在课本里学过铁人的故事,老师还要求背诵下来,所以记忆比较深刻.但对铁人,特别是对铁人那一代人,是知之甚少的,对那个时代的那种艰苦恶劣环境是没有切身体会的,甚至也无法想像那种勘探条件的艰苦.而这部影片给我了一种非常直观的视觉认识.这是一部以黑白和色彩为时空交替的倒装叙事式电影,黑白部分故事的大背景是1960年在大庆的石油勘探大会战,彩色部分故事的背景却是现代的中国石油勘探行业,可这种黑白与色彩交替的效果却处理的很好,时空转换的比较简洁,不会让人感觉有接缝或不融洽的痕迹.黑白部分给人的感觉是节奏比较快,场面宏大;彩色部分给人的感觉是节奏比较平缓,沙漠、落日,蜿蜒的公路,似乎有一种中国画里大写意的感觉,场面精美.我比较喜欢黑白部分,黑白部分以写实的手法来表现场景,如大会战人头攒动,忙而不乱,井喷惊心动魄,乱而不繁.导演通过镜头,在不动声色中即把铁人刻画的比较到位,比较成功,也比较感人,使60年前的那场会战活生生的展现在我们眼前.影片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塑造铁人并没有遵循高大全式的手法,也没有把铁人塑造成一个完人,而是力图从铁人的性格方面再现铁人的事迹.铁人有光辉的一面,也有缺陷的一面,影片并没有把铁人或说铁人精神升华到某种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而是把铁人放在当时那种特定的背景下来说事情.铁人也是人,比如,铁人也会骂粗口,也会踢人,也会向他组队里的人偏心.这就让人感觉铁人很真实,在真实中甚至还有些可爱.那是一个物质极其匮乏,条件极其艰苦的时代,可看到他第1页共5页们却在那里干得热火朝天时,我边看电影边想,是什么让他们那样充满干劲。他们穿不暖,吃不饱,与今天的我们相比较,有天上地下之别,不可同日而语.可他们的精神世界比我们丰富多了,而且斗志昂扬,奋发向上.我们虽然物质生活好了,可总是感觉生活中似乎缺少了一点什么,至于缺少了什么,我一时想不出个所以然来.我边看电影边无端的联想起前几天刚看完的一部电视剧,叫《潜伏》,《潜伏》中的主人翁余则成说过的一句话或许能够解释他们干劲的来源,那就是“信仰”,他们有信仰,有信念,有追求.只能够这么解释,否则,可能会解释不通.影片上的黑白画面给我的另一个感觉就是(至少,从电影的镜头中,给人这样的感觉),那是一个干净纯洁、没有那么多干扰和诱惑的年代,那个年代的人都是单纯的人,生活是纯粹而简单的,人的心灵是纯净的,那个时候条件虽然恶劣,可干活就是干活,拼命干活就出成绩,没有背后告密,没有尔虞我诈,更没有什么所谓的办公室政治.不像现在,生活好了,生活条件提高了,机会多了,选择多了,可做为主体的人却出问题了,很多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越来越糊涂,更不要说什么信仰、信念、追求了.所谓的继承、学习、发扬铁人精神更多的是停留在嘴上或文件上,领导真正在意的是自己的政绩,实权部门真正在意的是自己的票子,机关员工真正在意的是自己的后台和裙带关系,那些蝇营狗苟者真正在意的(准确的说是挖空心思)是如何运作才能够达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一般管理人员真正在意的是自己的位子,那么到了最基层员工真正在意的是自己少得可怜的收入.基层员工干着最辛苦的活,但却拿着最低的工资.在机关中比的、拼的不是你能力的大小,才能的高下,比的是你的后台是谁,有多硬.干得好,永远不如运作的好.影片里面还刻画了一个“小知识分子”的角色,虽然镜头不多,但我感觉是相当成功的.影片虽然没有用镜头说他从会战逃走后如何后悔,可从他儿子诠释中,却无一不展示出作为一个书生的他,一辈子都在承受着心理折磨.他虽然不是铁人那样的英雄人物,至少他却是真实的,他在影片中也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