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言文字应用》课本的解读与使用人教版高中新课程选修教材《语言文字应用》是一本内容翔实有用,编排活泼有趣,突出课堂学习活动的课本。这是建国以来在全国范围内使用的第二本非文选式的语文课本,它比上世纪50年代的《汉语》在知识的实用性和编写理念上有长足的进步。课本虽涉及了广博的知识,但不以知识的讲解为主要呈现形式,而是选取大量鲜活的语言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来剖析语言现象,剖析的过程就是学生认知发展的过程,既指导学生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又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更让学生去体悟过程和方法上的收获。课本将丰富多彩的语言现象编排到知识体系框架中,通过“工具箱”的形式力图使知识成为结构系统,这符合学生学习的基本规律,也就是教材编写所应遵循的“守正”吧。课本的每一小节都提供了多角度的材料供学生学习,在栏目的设计上处处体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追求,这就是它的创新之处,所以说课本是一本“守正创新”的好教材。由于是一种全新的尝试,编者又有让教师“自由选取”专题的意图,加之课本涉及的语言文字背景知识庞杂,其中不乏艰深之处。教师使用它,难免有种种困惑。本文试图从解读和使用两个角度来谈谈个人的意见,不当之处,恳请指正。课本解读课本编排了六课,设计汉语学习的六个大专题,相当于六个单元。每个大专题有三到四小节,即三四个小专题。一个小专题相当于一课(不是一课时)。每个小专题(课本中的“节”)涉及的知识都是汉语言文字规律性的知识,即揭示了汉语言文字带普遍性的规律。每个小专题有四个栏目:“引子”“课堂活动”“工具箱”“小试身手”。编者的意图是用“引子”来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导入“课堂活动”。“课堂活动”则是每小节学习活动的主体内容。“工具箱”是就这一节涉及的主要内容做知识梳理和补充延伸,可供学生解决问题时检索查阅。“小试身手”相当于过去的“练习”或“训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应用本小节的知识,从而促进其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发展。上述四个栏目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图示如下:为了便于说明各小节知识的作用,我们从高中生语言文字理解和表达的需要,即提高高中生语言文学应用能力的需要出发,把课本涉及的知识,以小节为单位,分为应用性和延伸性两类。应用性知识是每个高中生在会考和高考中都要运用的,是高中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不可缺少的,掌握了这些知识可以直接提高其语言文字理解和表达能力。延伸性知识则是高中生最好能了解的知识,了解了可以提高其语言素养,不了解也不直接影响其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表达。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提高。当然分类只是为了说清问题,它总是相对的,对不同地区、不同需求的学生而言,有些内容则处于不同的位置。如“普通话和方言”这一节,对方言区的学生可能是基础级的(对应的目标是要说好普通话),对北京地区的学生则就是提高级的了。又如课本的最后一节“入乡问俗”,对于文科班准备学外语专业的同学就不仅仅是延伸性的知识了。有的小节某些内容是应用性的,有的内容则是延伸性的。下边就每课的各小节做具体分析,以供教师参考。第一课“走进汉语世界”本课三小节各自从中外、古今、方言方面作比较,指导学生认识汉语。在汉语走向国际的今天,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在国内人口大流动的城镇化进程中,这课的内容有其现实主义。第一节“认识汉语”:“引子”用两个例子说明汉语在表单复数、时态上和外语的不同。“课堂活动”用三个例子从语音、词汇、语法方面将汉语和印欧语作比较,让学生了解汉语和外语的不同。“工具箱”先概要介绍了世界语言和现代汉语,然后较全面地梳理了现代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特点。对于中学生而言,这节内容大多是延伸性的。第二节“汉语的昨天和今天”:“引子”用古今词语的不同用法告诉学生文言和白话的区别。“课堂活动”用《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一段文字让学生明白古今词义和句式的不同。“工具箱”则梳理了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主要演变。通过古今汉语比较,梳理异同,掌握古汉语的基本知识,有利于学生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这节内容大多数是应用性的。第三节“普通话和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