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的形成和变化教学目的:1.了解气候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2.掌握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3.用发展的观点,了解气候的历史变化。教学重点: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全球分布、特点。教学难点:气候类型的成因判别。教学用具: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景观图片及相关的影视资料。教学方法:采用理论推导和图片结合的措施,增强直观性了解其特点。教学过程:前几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大气的基本运动规律和天气系统,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学习气候方面的基本知识,它的基础则来源于以上内容。一、气候形成因子:1.气候的概念:某一地区在多年内的大气平均状况或统计状态。与天气相比有两点注意:时间尺度和统计状态。2.影响气候的因子:a.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最根本的能源。b.大气环流:促进高低纬、海陆间的热量与水分的交换,此外它本身就是一种气候现象。c.下垫面性质: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影响大气性质。d.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越来越大。上述因子相互联系,共同作用,又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从而形成世界纷繁复杂的气候。二、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其气温和降水的特点不同。我们用气候形成的因子可分析气候类型的一般方法:1.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a.不同纬度带,接受太阳热量的多少不同,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用心爱心专心b.同一纬度带内,由于下垫面性质不同,气温状况不尽相同,影响范围较大的下垫面是海洋和陆地。2.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a.赤道地区气流以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回归线附近受副高控制,常年干旱少雨。b.大陆的东岸、中部、西岸各自的气团与大气环流一样,干湿状况有很大差异。总之,根据上述气候因素中的气温与降水两大要素,可把全世界划分为若干气候类型,大致有10种主要类型,如图2.28所示。根据其不同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性质等,要指导学生准确掌握每一种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分布地区、气候特点,可给学生列表进行对比,相关图形和表格附后。三、气候的变化地球上各种自然现象都在不断变化之中,气候也不例外。根据观测事实,地球上的气候、冷暖干湿相互交替。这种大的气候变化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了解它的变化规律,采取适当措施,规范自身行为,抗御异常气候灾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a.地质时期(从距今22亿年~1万年),冰期、间冰期交替;b.历史时期(一般指1万年左右),温暖期、寒冷期交替。c.近代气候变化(近一二百年的记录),世界气温有明显的波动上升现象。用心爱心专心用心爱心专心主要气候类型气候带纬度气候类型分布地区气候特点热带大致在南北纬30°之间热带雨林气候大致在南北纬10°之间,主要位于非洲刚果河流域,南美亚马孙河流域,亚洲印度尼西亚等地。处在赤道低压带控制下,盛行赤道气团,高温多雨。全年皆夏,年平均气温在26℃左右;年降雨量大都在2000毫米以上,且全年分配比较均匀。热带草原气候大致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如非洲中部大部地区,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南美巴西等地。处在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地区,干季湿季明显交替。当赤道低压带控制时,盛行赤道气团,形成闷热多雨的湿季;信风控制时,盛行热带大陆气团,形成干旱少雨的干季。全年降雨量在750~1000毫米之间。热带季风气候大致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以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最为显著。在一年中风向随季节转变非常明显。夏季风来临,赤道气团带来大量降水;冬季风来临,降水明显减少。全年气温高,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年降雨量大都在1500~2000毫米左右。用心爱心专心热带沙漠气候大致在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如非洲北部大沙漠区,亚洲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大沙漠区。在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下,盛行热带大陆气团,常年干旱少雨,年降雨量不足125毫米。日照强烈,气温极高。亚热带大致在南纬或北纬30°至40°之间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主要位于大陆东岸,如我国秦岭以南、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等地。前者夏热冬温,季节变化明显。夏季风时,热带海洋气团带来大量降雨;冬季风时,受极地大陆气团影响,降雨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