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理解聚落沿交通干线分布②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③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2.技能目标①通过书籍、报刊、互联网等途径搜集徐州特别是徐州城区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相关资料。②利用多媒体把搜集资料汇总并制作电子版向其它同学作演示。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家乡交通运输方式、布局的变化对聚落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的调查、评价,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②培养用发展和变化的观点分析人文地理现象。【重点、难点】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的影响。【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案例讨论法、小组研讨学习法、角色代入法【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学内容导入新课[我来说](通过文字资料,引出交通运输的重要性,引入课题。)自古以来徐州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请问:你认为什么因素使徐州有如此重要的地位?讲授新课(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以徐州为例,引导学生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布局的变化对聚落形态、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一、交通运输方式、布局的变化对聚落形态的影响1.教师向学生展示聚落的图片,并引导其归纳聚落的概念、类型。2.教师向学生展示聚落形态的图片,让学生判断各种聚落的形态,并引导学生总结──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扩展。3.展示课前制作的“交通运输方式变化”的电子资料,与大家相互交流和分享,相互讨论并给予评价。用心爱心专心4.教师指导学生读“交通工具与城市空间形态”图,理解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对聚落形态的影响。5.案例教学──“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徐州的城市形态的影响”。(1)教师向学生展示徐州市区地图,并指出相关重要信息(主要交通干线、重要标志点等),让学生对现在徐州的空间形态有所了解。(2)教师向学生展示徐州不同时期的地图及文字资料让学生对比;观察并思考不同之处及其原因。(3)教师通过几组新旧照片的对比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的方法说明地图展示出徐州城市不同时期的形态特点;通过向学生展示徐州交通运输方式、布局变化的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说明徐州交通运输方式、布局变化对徐州城市形态的影响。(4)教师向学生展示徐州人住房观念转变的相关资料,说明现代徐州人居住地的变迁情况。(5)学生讨论徐州新楼盘分布位置,并相互交流,与其他同学相互讨论并给予评价。(6)教师展示嘉兴及石家庄城市发展的例子,并小结:交通运输方式、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扩展,交通线的发展和衰落会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二、交通运输方式、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1)教师向学生展示相关商业网点的图片资料,让学生通过图片明确商业网点的含义。(2)教师向学生展示山区、平原商业网点示意图,让学生对比、观察,分组讨论判断两幅图的地形,思考两者商业网点的分布差异并说明原因。(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影响商业网点分布密度的因素。(4)以“交通对徐州带来的影响”为例,教师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地图、图片资料,让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并说明交通运输方式、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通过和平大桥的贯通、和平路的东延伸,让学生讨论其对徐州东部地区及徐州市区的影响。同时,结合三环路商业网点的布局,得出交通布局变化对商业的影响)用心爱心专心(5)教师小结商业网点布局的原则(交通最优、市场最优)。三、实例分析──京沪高铁徐州站对徐州区空间形态、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1.角色代入并思考(1)假如你是一名投资者,你是否会考虑在徐州新客运站附近投资?(2)假如你是一名规划师,请你预测一下徐州区的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的分布将有什么变化?2.京沪高铁落户徐州,给徐州带来的影响有哪些方面?3.讨论交流与分享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最后每组派一名代表叙述该组的观点。四、发散性思维培养----畅想:未来,徐州在淮海经济区的地位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