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深处的民国2读后感》在这部书中,作者描述了一个纷乱的民国。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孙中山。孙中山先生开创民国,一直致力于推荐民主共和,他的三民主义思想影响至今。下面摘录两段:1、思想和信仰,是人心中所依赖的最根本的东西,有思想有信仰的军队才能长久。因为有思想有信仰的军队才能练就一种神秘无形但确实存在的恐怖力量——超越了世俗和利益的凝聚力。2、孙中山先生的政治遗嘱全文是。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召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3、全书至此,关于孙中山的笔墨甚多,其中有褒有抑,这一切都是按照史料行笔,旨在还原一个真实的孙中山,一个有血有肉的孙中山。孙中山只是一个凡人,他不是圣人,也不是神,他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和喜怒哀乐。4、表面上看起来,他失败了无数次,也犯了无数次错误,甚至称得上幼稚的错误,可是仔细想想,像他这样屡败屡战、愈挫愈勇的人,史上能有几个。。一个连续奋斗近四十年、从英姿勃发的青年一直奋斗到生命的最后关头仍不言放弃的人,难道不是英雄吗。。5、无数次的失败丝毫没有削弱他的勇气,每次他都以百倍的勇气重新站立起来,率领他的支持者们发起又一次进攻。他一次次倒下,再一次次站起。只要还能够站起来继续战斗,那么战斗就没有结束。孙中山从没有败给任何对手,他只是输给了时间。幸运的是他在受到时间致命一击之前,做了一生中最重要最英明的决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那所如日中天的黄埔军校,那支依托黄埔军校而迅速成长的铁血国民革命军,第1页共13页将帮助他实现北伐中原的理想。更重要的是,这群赤诚报国的铁血军人将在十二年后挺身而出,用悍不畏死的血肉之躯铸就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万里长城。伟哉。孙中山。第二篇:历史深处的民国读后感(写写帮推荐)历史深处的民国读后感(一)崔雨濛最近在读《历史深处的民国(一晚清)》,这本书消除了我对晚清的很多误解,读起来很有惊喜,尤其是书里提到的几个细节,让我眼前一亮。第一个亮点是袁世凯。在我的记忆里,袁世凯的形象一直是这样——一个土肥圆的无脑军阀形象。从学校的教科书到小时候的电视剧,袁世凯差不多都是这个形象,他卖国求荣、欺骗孙中山、窃取革命果实、搞复辟当土皇帝……可以说是被黑的非常的惨,导致袁世凯在我心里也一直是这么个大坏蛋的形象。但是真实的袁世凯并不是看上去这么无脑,他是个官二代兼富二代,家里不仅有钱,叔父辈中还出过一品二品的朝廷大官,叔叔袁保恒和李鸿章的交往也十分密切。袁世凯23岁的时候跟随嗣父袁保庆平去朝鲜平定政变,一战成名。后来,李鸿章钦点袁世凯为清政府驻朝鲜的总督。袁世凯帮助朝鲜政府建立了新军,平定了叛乱,击退了日军,不断为朝鲜续命,长达十二年,直到甲午战争爆发,袁世凯被迫回国,日本才有机会攻入朝鲜。回国后,袁世凯奉命到天津小站训练新军。袁世凯的练兵奇才得以施展,他采用德国陆军先进的理念和方法,使用新式武器,全面废弃"冷兵器"的战法,亲手缔造了中国第一支近代化陆军。除了军事才能,袁世凯的政治立场也十分坚定——改革立宪,可以说他的每一步动作都在为实现这个目标做准备。他明白改革不能一蹴而就,要有进有退,所以他废除科举第2页共13页的时候没有畏缩,立宪被皇室阻挠时也没有硬碰硬。他明白人才是最重要的政治资源,所以他一方面讨好皇室结交文臣,一方面也在军队在培养出了自己的北洋集团。当然,袁世凯说到底是个政治家,为了实现目的,权谋和手段是必须具备的。他刊行军事书籍,制造舆论,向朝廷宣传自己在朝鲜的练兵事迹,才获得小站练兵资格。他向慈禧和高官重金行贿,才躲过了一次次要命的风波。总之,袁世凯就是这么一个和曹操很像的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而不是教科书里那个被黑透了的土肥圆。第二个亮点是康有为。与袁世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