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读后感[1]最近痴迷地阅读叶广苓的小说《采桑子》,心中唏嘘不已,《采桑子》(叶广苓的自传小说)读后感。这是一部十足的京味自传体小说,讲述民国以来满族贵胄后裔生活的长篇小说,一幅描摹人物命运、充满文化意蕴的斑斓画卷,一曲直面沧桑、感喟人生的无尽挽歌。一个世家的衰落,一群子弟的遭际,展现近百年间中国历史的风云、社会生活的变造与传统文化的嬗变。“采桑子”本为词牌,满族著名词人纳兰性德所著《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叶广苓借用作为其书名。顺便提一下,个人认为现代的京味小说应该首推叶广苓的家世小说,那是真正的京派文学,而不是王朔为代表的京痞文学;当代的海派文学/小说当属王安忆的作品,而不是附庸风雅的淳子、马应龙等等极力渲染上海人、上海生活的小资老资的沪上文人。从民国初年到抗战期间,京、津确有一奇特的群体。有文化、没职业,有教养、没技能,衣着寒酸、举止高雅,手不能提却能写对联画画,肩不能挑却能拉山膀起霸;对人有礼貌,说话有分寸,举止有风度,文墨有根底,穷愁潦倒,目空一切。。。等自己一点点有了人生经历和阅历后,对他们渐渐有了了解,方才知道他们是无辜的,这是一场残酷的民族悲剧。他们(文化教养和品德素质比汉人高得多)缺乏谋生技能或命运坎坷不是个人造成的,而是清朝皇上赏赐特权那天起就决定了他们的命运,同时也断了他们日后的生存之路。正如邓友梅评价的,“天下没有不换的朝代,也没有永存的特权。”叶广苓,女,1948年10月生于北京,满族,祖姓叶赫那拉,中共党员(自述:我是隆裕皇后的亲侄女,慈禧太后的亲侄孙女,作品《采桑子》的后记中提及:叶赫那拉是一个庞大而辉煌的姓氏,以出皇后而著名,从高皇帝努尔哈赤的孝慈高皇后到景皇帝光绪的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氏中先后有五位姑奶奶入主过中宫,至于嫔、妃之类就更不在话下了——辛亥革命后,这个家族才简姓“叶”。小说里面称为统姓“金”);中学就读于北京女一中,后考入北京七二一护校,1968年分配来西安,第1页共7页在黄河厂卫生科任护士。1983年调入《陕西工人报》社,任副刊部主任,同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专业函授部学习,1990年至1992年,在日本千叶大学法经学部学习。1995年调入XX市文联,在创作研究室任专业作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XX省作家协会理事,XX市文化艺术联合会副主席,西安作家协会副主席,XX市政协委员。叶广苓的小说可以分为三大类型:家世;下乡;游学。三大类型分别集中于三大地域:北京、西北、日本。三大类型中以家世写得最好。《采桑子》以纳兰性德的《采桑子》词句为篇章。一句一篇,六篇珠玑相连,一气贯之。篇以词显,词以篇彰。纳兰容若《采桑子》中感于人世无常的百无聊赖在这里豁然荡开来,一时悲凉之雾遍布红尘——嗟尔宇宙之大,四顾惟见茫茫。犹如苍凉古战场上一声寥落的马嘶,四野回荡、余音袅袅却终落得无迹可寻、不知所终。难怪作者六篇写就仍缀上一篇“曲罢一声长叹”以做终章。看来总有太多不尽之意寄于言外,总是言有尽而意无穷,非人力可尽为也。《采桑子》是一部自传小说,主要人物简介:金载源(作者的父亲,满族称呼父亲为阿玛)。有清廷授予的镇国将军头衔,曾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生有七子七女,20世纪50年代初期逝世于北京。大福晋。瓜尔佳氏,清廷责任内阁大巨裕成之女。生有长子舜铻、五子舜锫,长女舜锦、三女舜钰。二夫人。张氏,安徽桐城人,康熙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后裔。生有二子舜镈、三子舜錤、四子舜镗、六子舜针、七子舜铨,二女舜镅、四女舜镡。三夫人。陈氏(作者的生母),北京人,贫民出身。生有五女舜铃、六女舜镘、七女舜铭(作者叶广苓本人)。金舜铻。长子,国民党军统高官,1949年去台湾,20世纪90年代末病逝于台湾高雄。金舜镈。次子,国家一般干部,“文革”期间自杀。金舜錤。三子,文物鉴定专家,生子金永日。金舜镗。四子,一般工人,生有三子。金舜锫。五子,无业,1947年在北京后门桥冻饿而死,留第2页共7页有一子金瑞。金舜针。六子,早殇。金舜铨。七子,画家,有一女金青青。金舜锦。长女,著名京剧票友,嫁北平伪警察总署署长宋宝印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