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优选25篇【导语】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优选25篇由会员“坏吃的”整理投稿精心推荐,小编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目录】篇1: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篇2: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篇3: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篇4: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篇5: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篇6: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篇7: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篇8: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篇9: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篇10: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篇11: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篇12: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篇13: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篇14: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篇15: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篇16: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篇17: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篇18: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篇19: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篇20: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篇21: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篇22: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篇23: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篇24: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篇25: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正文】篇1: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拍摄于1999年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讲述的便是这样一个情节简单却意味深长的故事。在一个仅有一间教室、一个教师的乡村小学,因前任教师高教师被迫离校,一名仅小学毕业的十三岁女生魏敏芝被找来代课。其间,她虽无上课的本事,却始终恪守规则即“一个都不能少”,所以,当学生张惠科因家境贫困而辍学到城市打工时,魏敏芝只身进城,寻找这个丢失的学生……在影片里,教育被还原到最低标准。硬件设施匮乏,师资匮乏,教学工具匮乏,教师工资长期拖欠,学生因贫乏而逐日流失……在那里,不是“学生学到了什么”,而是“有几个学生还在”,这成为衡量教育价值的标准,这也成为“一个都不能少”的理论基础。故事里有一个“学生在就是期望”的隐喻,它成为故事发展的动力,所以小小的魏敏芝并不明白,她恪守着“一个都不能少”的誓言,其实是对乡村教育期望的一种坚持,而她与城市的对峙和交涉,正是乡村教育寻找城市支援的一种暗喻。第1页共25页本片让观众读到了一种荒诞。荒诞得居然能够叫仅小学毕业的十三岁女孩来给小学生代课,而那个身无分文的小女孩,居然会为了一个学生进城冒险;荒诞得让三元钱一瓶可乐的时代,一元钱一盒的粉笔却如此珍贵;荒诞得看到教室的内间是寝室,教师得和住校生挤睡在一齐。……种种荒诞让观众看得悲凉到流泪,也许并无这样一所学校,这样一群师生,可是我们也明白,在某些地方某些角度,影片离现实并不远。它所提炼的乡村教育遇到的诸如学生流失、师资流失、资源匮乏等困境,也许没有这样离谱,但很多存在于边远山区。教育是促进社会提高的不竭动力和精神源泉。仅有城乡教育一齐搞好,才能更有力地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一个都不能少》将镜头聚焦于贫瘠的农村,揭露的则是中国农村难掩的隐痛——辍学,而一个自我尚还是女孩的小教师应对一群孩子“一个都不能少”的执念,以寻找自我学生而展开,既有着对现实社会残酷冷漠的展现,也有着充满期望的暖意,于此中更为值得一提的便是魏敏芝与一群小演员们毫无扭捏作态的本色出演,构建了电影最为淳朴的基色,如此方才使其对农村教育问题的落足如此真挚动人。篇2: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讲述的是一个关乎农村教育的故事。故事的女主人公,魏敏芝——一个仅有13岁的女孩,却因为特殊情景临时担起了水泉小学代课教师一职。由于学生持续流失,这个学校的学生仅剩28人。工作交接时,高教师(学校原先的教师)还特意嘱咐这个13岁的女孩:学校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再少了……然而,如果只是陈述剧情,那就是在浪费自我和读者朋友的时间。因为这些你们完全能够自我去观看和体验,如果说有什么值得我专门作文表达,我想大概就是影片反映的农村教育问题以及世人的某些态度。杨东平曾说:“中国在农村的义务教育欠债之多,远远没有还清。”其实,我想:“一个关乎人一生成长发展的大事,怎样还。拿什么还。难道依靠那些为了保研而去欠发达地区支教一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来裨补阙漏。”第2页共25页以前国家不富裕,办农村教育确实缺钱;但此刻如果谁还拿“缺钱”来为此开脱,我只能替他感到羞耻。其实此刻中国什么都缺,就是不缺钱。而此刻的农村教育,什么都不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