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人教版教材关于“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内容,分别安排在二年级下册、四年级下册教材中。本节课初步教学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后,能以新的视角去观察物体,研究图形,体验他们的对称美。教学内容侧重于整体感知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教材没有给出轴对称图形的严格的数学定义,不要求画出图形的对称轴,只是让学生通过直观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即沿对称轴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学习重在体验、重在直观感受、重在经验积累。而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了“对称”感知,教学时唤醒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提炼数学知识就成了本节课的重心所在。学情分析:《轴对称图形》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学习抽象的图形知识时,需要借助直观形象的支撑。二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差别,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也有不同的层次,对空间图形的理解水平参差不齐,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学生课时目标也有不同的要求。所以,我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让他们在观察与动手操作中思考和发现,直观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知道对称轴,能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2.经历操作、观察、想象、交流等活动,增强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空间观念。3.感受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教学重点:初步了解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能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教学难点:如何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对称现象并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教学准备:课件、实物图片、彩纸、剪刀等。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观察生活,感知对称现象。(1)欣赏对称现象。师:在我们身边无论是大自然还是建筑上都有许多图案,它们组成了美丽多彩的世界,我们一起来欣赏吧!(课件演示伴着优美音乐的动画图片欣赏。)师:怎么样,美不美?生:美。师:哪儿美?学生回答,若回答不出来教师要及时引导。师: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用手指着屏幕,慢慢说,引导孩子观察左右两部分)生:他们左右两边的图形一样。师:这是你的发现,谁还有其他的发现。生2:他们左右两边的大小也一样。生3:从某个位置看,他们的左右两边完全相同。生4:他们都是对称的。(板书:对称。)师:老师有个疑问,你说的对称是什么意思,你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生A:它们是可以重叠起来的。生B:就是两边都一样。师:(评价)敢于发言的孩子我们要向他学习。预设:生1:提出重合这个词语。师:这个词用得好,老师先把它记下来。生2:不多也不少。师:你的意思是两部分完全重合在一起了是不是?(2)寻找对称现象。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其实,像这样的对称现象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找找看,我们周围哪些物体也是这样的?生1:黑板。生2:人也是。生3:大树也是。生4:剪纸⋯⋯二:探究新知。1.观察操作、探究特征。(1)分类。师:把对称的物体画下来就成了对称图形,老师把它们剪了下来。我想考考大家的眼力,想不想试试?生:想。师:仔细观察,它是对称的吗?(慢慢的说)操作:快速出示“衣服”图形。学生集体回答:是。师:同学们的眼力可真棒,老师把它贴在左边。师:仔细观察,那它是对称的吗?(慢慢的说)操作:快速出示“飞机”图形。生1:飞机不是对称的。生2:(大部分学生反对)飞机是对称的。(老师将飞机拖至中间)操作:快速出示字母E。师:这个字母呢?谁想来说一说。生1:字母E不是对称的。生2:不对,字母E是对称的。师:看来大家对“字母E”的意见分歧很大,老师先把它放在中间。师:仔细观察,这个图形是对称的吗?(慢慢的说)操作:快速出示“左转弯箭头”图形。生:箭头不是对称的。师:这个箭头表示“左转弯”,它不是对称的。(老师把箭头拖至右边)师:仔细观察...